今天可以这样做老师——记全国著名教师大型报告会观感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录入者:欧阳齐 时间:2013-10-18

 

今天可以这样做老师
——记全国著名教师大型报告会观感
作者:欧阳齐
 
10月12至14日,我们一行九人由陈庆艳主任带队,参加了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书院主办的主题为《今天可以这样做老师》全国著名教师大型报告会。本次活动地点为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千人报告大厅汇集了来自江苏省各市以及周边省市的一线教师,大家怀着一份憧憬和崇敬,兴奋而幸运的心理在此聆听多位全国知名专家、教师的主题报告。
本次报告会的名师团中,有语文教育界的泰斗级大师:于永正、余映潮;有全国知名的特级教师:丁榕、高万祥、桂贤娣;有全国著名班主任:高金英、万玮、李庚南;还有极富传奇色彩的特级教师:韩兴娥、朱国才、俞玉萍。他们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以丰富生动甚为感动震撼的案例为我们诠释今天可以怎样做教师。
三天报告会内容多,安排紧,强度大,但名师们给予我们的精神食粮消除了我们身体的倦怠,给予我们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提振。名师们为我们生动诠释“今天可以这样做老师”这一主题,我们尝试从名师们昨天怎样做老师的经历中提取一些名师的特质,并以此自勉。
一、              真爱永存,动力不止
    “真爱”一词在本次报告会中出现的频率甚高,几乎每一个名师在讲述自己教育人生和成长历程中都直接或是间接指出。真爱,在此应该包含这样两层含义:其一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其二是对每个学生的真爱。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因此中道理,名师们对于教育的情怀应是达到以教育为乐的至高之境,他们没有抱怨,甘于辛劳,乐此不疲。朱国才老师说:若有来生,我还要做老师。由此我们不难理解,这样一些大家在退休十几年甚至二三十年之后,依然活跃于教育界,他们的教育生命始终不曾暗淡。对于学生的真爱,是他们对教育真谛的感性演绎。桂贤娣老师经常给学生做各种好玩的玩具,甚至允许孩子将自己的油手神入自己的皮包翻找玩具;丁榕老师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呵护错拿他人钢笔的孩子的稚嫩心灵;朱国才老师如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名师们以各自不同的文字诠释着相同的文字——师爱。因为爱,他们感受不到教学工作中常人抱怨的乏味,他们感受不到学生教育中常人控诉的无奈。我想,真爱是他们面对教育事业永不枯竭的热情之源,动力之本。所以,余映潮老师说:“无时无刻不在做与自己工作有关的事。”我原本惊讶,此刻悟达。
二、              阳光心态,淡泊名利
    “静心”是在本次报告会上另一被多次提到的关键词。高金英老师说: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朱国才老师说:心素如简,人淡如菊,这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古者有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唯有宁静,方能专注,专而生思,思而生行,行而生绩。统观上述名师,大多淡泊名利,心态阳光。桂贤娣老师以自己现在还是没有任何官职的“裸特级”而骄傲;朱良才老师不以自己一月四千左右的廉价特级工资而愤怨;丁榕老师、高金英老师、余映潮老师、韩兴娥老师,他们过去或是现在都有着在农村甚至偏远山区工作的经历,他们不曾为此怨天尤人。高万祥老师说:真爱是不求回报。我想,正是他们对名利的淡薄,不为之所累,他们宽阔的胸襟,阳光的心态,才是他们能够轻松快乐的迈步于教育的康庄大道,并在教育的圣殿中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画卷。
三、              名师效应,个性魅力
    我们感佩名师之效应:不仅他们学生对之百般喜爱,言听计从,甚是惟命是从;而且他们往往拥有自己的众多粉丝,许多一线教师对自己偶像的追逐不亚于当下青少年对自己时尚偶像的追捧和狂热。是什么促成了这样的名师效应?在本次大型报告中,我们在与名师们面对面的交流中闻得了一些特别的气息——他们独特的个性魅力。桂贤娣老师的率性与童心;朱国才老师的憨实与执着;于永正老师的温雅与真诚;高金英老师的博才与坦荡;余映潮老师的苦修与清新;韩兴娥老师的质朴与坚守;俞玉萍老师的巧智与阳光;高万祥老师的睿智与诗意。为师首要有德,为师亦需个性,个性铸造自我,促成风格,形成特色,趋向大家。
四、              专业成长,根在累积
    在名师们的报告中,“积累”一词时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专家们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我们详实阐述累积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价值。朱国才老师在自己第一个教学十年中,撰写了200万字的学习笔记;余映潮老师从踏上三尺讲台伊始就启动了名师的追踪和记录工作,他等身的笔记文稿让人惊讶并感佩;丁榕老师从教几十年累积下几十本教育教学札记,更为可贵可敬的是,她将自己每届学生的每一个孩子的照片、试卷、作业、信件等所有相关的物件进行保存;高万祥老师奔走全国,但他总要带一个台灯,目的在于方便自己随时随地的阅读和写作。他们的这份坚持,促成他们从老师变为大师,累积的意义在于厚积而后薄发。如果朱国才老师没有第一个十年的200万字的累积,他就不会有朱老师谣体模式的创造;如若余映潮老师没有工作伊始的卡片记录,他就不会有平均每年50篇文章的公开发表;倘若丁榕老师没有当年几十本的教育教学札记,她就不会有现在每年出版一本书的十足底气。再次回味这样的古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此刻更有一份深切的感触。
五、教育成“家”,贵在创意
我们在欣赏名师们个性魅力的同时,他们身上另一共同的特质让我们瞩目,那就是创新精神。专家之所以专,不仅在于他们在自身领域的深度和广度,更在于他们与普通一线教师相比更为突出的创新意识和精神。桂贤娣老师带着孩子到秧田打泥水仗,体验农村生活的泥土气息。试问有几位老师有这样的奇思和胆识?韩兴娥老师创造的“课内海量阅读”创造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奇迹;余映潮老师就《孔乙己》一文从十几个角度撰写了十几篇文章解析,作为一篇老文章,我们许多一线教师是否有这样的多角度解读的意识?朱国才老师身在偏远农村,硬件设施的落后,软件资源的匮乏,这块贫瘠的教育土地很难孕育创新的种子,但朱老师秉承园丁的精神,在荒漠中开垦出创意的绿地,并慢慢延伸拓展成为让人心叹的绿洲。创造的本源来自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和疑难,创造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眼前的实际问题,更在创生中体验工作的价值感和成就感,由此将幸福感不断地填满自己的心灵。心灵充溢的老师,就能无限趋向大师。
真诚感谢学校给予我们这样一次直面聆听名师指引的机会,今天我们学习他们“这样做老师”,明天我们将努力践行“这样做老师”,并努力成为他们这样的老师。
 
附件

    栏目列表
    主办单位: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常州市通江南路125号,邮编:213002,电话0519-86634428,校长信箱: czbjzx@126.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