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是心理学智力测验的一个专门术语,是量化人们智力水平的尺度,即智力商数。通常用公式表示为:智商(IQ)=智力年龄÷实足年龄×100
人类的智商介于10与190之间,平均智商为100。智商为90~110者,智力中等,在人数上约占50%;智商120以上者为“聪明”;智商140以上者为智力超常或“天才”;智商80以下者为“弱智”。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人属于中等智力,“天才”和“弱智”所占比例极小。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90年代初调查了22.8万名儿童,“呆傻”占0.34%,“天才”占0.30%。这与国外的研究结果大致相同。
从教育科研角度讲,智商测验还是有必要搞的,比如根据不同时代、不同年龄少年儿童的平均智力水平来确定教材内容的深度等。但是,搞智商测验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不是出于上述科研目的而只是为了了解本校或本班学生的智商情况,没必要搞,因为每个学生智力水平怎样,班主任凭感觉即可了如指掌。
2、智商测验分数不应该让被测试的群体乃至群体中的任何一个成员知道。
已经知道智商测验结果的同学也应该正确认识“智商”。其实智商是指学习时所显示出来的学习能力,即 “学业智商”。正确认识智商需明确两个问题:
一是人的智商与先天和后天两种因素有关,智力的先天物质基础主要与遗传有关。有人曾对一群智商在140以上的孩子作过研究,发现他们长大后一直保持很高的才智。他们的子女智商平均为128,大大超过一般孩子的平均水平。相反,智力低下的痴呆儿,有50%以上为先天因素造成的。
二是聪明、机灵、智力超长,虽是将来成材的基础,但并不是所有聪明的孩子在日后一定成就突出。美国心理学家特尔门及其继承者西尔斯等历时半个世纪,对1 528名智商在130以上的中小学生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早期智力超常并不能保证成年以后具备杰出的才能,成为有成就、有建树的人。一个人未来的能力、成就与童期的智力高低关系不大。有才能、有成就的人并不都是老师和家长所认为的十分聪明的人,而是那些有追求、有毅力、常年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人。也就是说,一个人成材的关键因素在于锲而不舍,精益求精,而不是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