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理解而教 创灵动课堂
徐锦珠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我校英语、数学、物理教研组在学校“为理解而教,创灵动课堂”大旗的引领下相继进行了轰轰烈烈、卓有成效的课堂改革。一年来,他们通过多样的培训形式加强理论学习并不断推进课堂实践,摸索出了一些符合本学科特点、以生为本的全新课堂模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8月12日上午,为期三天的暑期教育教学校本培训进入了第三天,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学校特别邀请了三个学科的代表与我们共同分享了他们与“课堂改革”相遇相知的成长过程和心灵感悟以及在“理解”教育理念下的“灵动课堂模式”。
首先,由芮洁老师代表英语组作了题为《见微知著——从理解单的设计看理解性的课堂》的讲座。“什么是理解?” ,“什么是理解性的课堂?’芮老师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指出:“教师所做的事情,就是帮助学生形成建构,完成理解。教学的目的就是让教师的理解成为学生的理解。”并水到渠成的引出了在英语课堂中理解理念得以贯彻实施的重要载体——“理解单”。芮老师站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角度全方位的介绍了“英语理解单”的性质、创作过程和具体实施细节。课前强调 “评估教学,帮助学生寻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脑图并找准先行组织者”,课中强调“情感先行,情智相长,设计各种参与性任务,培养元认知,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后强调“利用脑图回顾总结并利用理解单进行问题跟踪和评价。”一张小小的理解单,不仅渗透着教师的心血和智慧,更诠释出了全体英语研修老师对“理解课堂”的那份探索的执着!
接着,数学组代表王英老师的题为《我和理解性课堂转型有个约会》的讲座将与会人员带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领域。伴着悠扬动听的音乐,王老师向我们展示了数学研修组成员与理解性课堂转型的相遇相知历程。初识“课堂转型”时,鲍顺治的“理性思索”,贺菲菲的“坚持为理解而教”,屠颖、陆慧对全新数学课堂的喜爱与期待等等,全体数学组研修人员带着对课改的无限思索和困惑开始了理解课堂的探索。接着站在四个方面交流了与课改相知过程中具体实施的亮点和变化,即“备课方式的变化”“ 课堂组织形式的变化”“ 评价方式的变化”“ 作业批改方式的变化”。最后王老师在介绍自己海门赛课之行的“忧与爱”中道出了全体数学组老师对课堂改革的支持和无悔!
英语组和数学组轰轰烈烈的课堂改革实践和成果也不断推进了物理组的课堂探索,他们个个摩拳擦掌,蓄势待发。两个月的假期,当其他老师在家中享受着凉爽的空调时,物理组研修人员早已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物理组教研组长许志刚老师在今天的会上来了个“乾坤大挪移”,通过诸多或通俗易懂或发人深省的历史故事和易经易理来诠释自己对教育变革的理解,深入浅出地道出了教育挪移之道即“改变教与学的位置,接受以学定教的理念”。渊博的学识、理性的思考和全新的诠释方式让所有与会人员叹为观止!
最后,由课程研发中心戴界蕾副主任所作的题为《为理解而教,创灵动课堂》的讲座将会议推向了高潮。戴主任首先高度的概括了理解性课堂教学的特点和要素,即“通过感情先行、师友互助、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方式情智相长、补充质疑、鼓励言说以达成学生的自主发展的目标”,然后揭示了理解性教学的实质,即帮助学生在“深度学习策略”下进行“高品质学习”的过程。这样的课堂反对灌输式被动学习方式,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注重元认知策略,培养自我监控调节思维的能力。接着结合自己暑期网络教研的经历和物理组暑期研修的几节同题异构课堂案例视频向我们详细解读了我校“理解性课堂评价指标”。高屋建瓴的解析、深度概括的理念以及形象可观的案例评析,让我们对理解性的课堂教学有了系统性的把握。
正如戴主任所引用的《第五项修炼》中说的那样:“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有时是一个‘队伍’中的一员,一群人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一起行动——他们互相信任,互相取长补短,他们有着比个人的目的更大的共同目标,他们取得了特别的成果。”从研修之初一路走来的全体成员痛并快乐着。也许,他们对理解这两字的认识还并不那么全面;也许,他们在“为理解而教”的道路上走得还不够深远,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信在先行者的经验引领下,北郊初中的课堂教学改革一定会花开满园,硕果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