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课有感:做有主见的人 做有方向的教师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录入者:葛轩 时间:2013-06-12

       201363日,一个令我终身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有幸参与了江苏省基础教育科研联盟举办的语文学科课堂展示评比活动。真的很感谢学校为我提供了这样一次难得的历练机会,让我体会到了自身初出茅庐的青涩,感受到了“华山论剑”般高手过招的酣畅淋漓,当然更多的是清醒地知道了在专业发展上,下一步我该何去何从。

练好内功是关键

网络时代,似乎为我们提供了备课所需的一切资源,从教案到课件到相关论文,一应俱全。简单的拿来主义,花的是表面功夫,做的是拼凑之活,缺少了独创性。日子一久,自己也便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失去了教者的灵魂。这次参赛,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本次活动的主评委---全国知名的教授级教师梁红老师。他也是一位一线教师,可是对中国近百年的语文教育史了如指掌,百年间那些有代表性意义的倡议、论著他脱口而出、如数家珍。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他沉稳厚重的课堂风格是如何修炼成的。理论不是空洞无价值的,只有清楚知道语文教育的过去,才有能力把握住它的现在,进而努力预设它的未来。教师钻研文本的能力应该建立在深谙各种教育教学理论、各类文体知识基础上的个性思考与独特的见解,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课堂扎根于语文学科的沃土之上。

这次执教《木兰诗》,我前后备了有四套设计方案,力求创新。其中最有独创性的是从北朝乐府民歌的音乐性入手来设计环节,自己觉得很得意,可是因为自身缺乏了古音韵学的扎实理论功底,对平仄等古诗知识缺乏深入理解,所以这套方案很快就被推翻了。

我很赞同黄厚江老师对课堂设计的提议:“找到一颗种子,长出一根主干,再伸出几根枝条,最后长出几片叶子。”也苦思冥想了很久,想找一个巧妙的切入口,却一直没有找到。而本次参赛的选手中,上《木兰诗》唯一一个获得一等奖的老师,他抓住一个“愿”字来切入,虽然也还有待推敲的地方,但是和一般的常规设计比较起来无疑是别致巧妙的。也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光有想法,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想巧妙设计课堂就如修建空中楼阁。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是师生共生的平台。我将此次执教的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朗读上,却忽略了学生原有的性格特点和朗读基础。这是一群来自乡镇的学生,个性怯懦胆小,朗读功底也较薄弱。冷不丁让这群孩子去挑战最难朗读的叙事长诗,无异于赶鸭子上架。当然这中间有借班上课这样不可预知的因素,但是自己当初的设计也有想当然的嫌疑,没有做足预设。指导朗读并非自己的强项,为了迎合文体,偏要设计成这样,真的是为难了学生,也为难了自己。反观其它参赛老师,有不少就很明智,和主办方商议换成了自己擅长的课文,避长就短,将古代长诗换成一首小词,精巧别致,又能上出自己的个性风格,让听课老师眼前一亮。

明智的老师应该清楚自己的擅长,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增长这种擅长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也该明白自己的软肋,在教学实践中持续改进。

守住自己的主阵地

这次磨课前后有四套方案,每一次上完后都彻底推翻,重新构想。甚至在上课前两天还在主要环节上彻夜纠结,其实这也是大忌。教师的底气应该来自于重要教学环节设计的精巧、教学主线的清晰。专家和同伴给我提了很多好的意见,很感谢他们的指导和帮助。但我自己面对众多的提议,乱了方寸,失去了取舍和整合的能力,失去了自己的灵魂,课堂哪来灵动与风采。

一次磨课,一次磨砺,一次为自己教学做诊断的大好时机。明己长,知己短。明方向,知路途。受益良多,这也许才是我真正所得。

附件

    栏目列表
    主办单位: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常州市通江南路125号,邮编:213002,电话0519-86634428,校长信箱: czbjzx@126.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