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12日,“海葵”遁形,烈日炎炎,北郊初中的红厅内更是“热”浪滚滚,全体教师济济一堂,正在参加2012年暑期教育教学校本培训,三天的培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掀起了比“海葵”还要厉害百倍的“头脑风暴”,冲击波一浪又一浪,而“第一波”、“最强波”当属我们勇立课改潮头的陈小平校长所作的《建设文化北郊,共创理解家园》讲座。
陈校长先提出人生有享乐主义型、忙碌奔波型、虚无主义型、幸福型四种模式,他认为我们选择在假期培训充电不是“忙碌奔波型”就是“幸福型”,其差异就是境界与价值观的差异。
接着,陈校长满怀热情地欢迎8位轮岗教师的加盟,他说“北郊初中的大家庭迎来了新主人”,并隆重地将这8位新主人介绍给大家,然后他又一一列举了学校在短短一月间翻天覆地的变化:团委、工会、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暑期校级领导的人事变动、校容校貌的显著变化,他激情昂扬地说:“改变始终是这个社会的主旋律,世界因为改变而变得更优美,人因为改变而变得更幸福!我始终坚信优质学校一定要经过设计的!我们还记得上学期北郊初中的13项学校文化顶层设计吗?经过大家的智慧,我们将在开学初把草稿发给大家继续讨论。作为老师,我们始终要思考这样二个问题,学校是什么?学校为什么?从教育的本质意义上来说,学校不仅是传承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高雅精神气质的圣地。学校不仅是客观的物质存在,更应是精神和文化所在;学校是一种充满精神感召力的学习型和发展型的文化组织;学校是物质环境与心理、精神和谐统一的文化生活空间;学校文化的内涵是决定学校教育内涵品质的根本因素。我们要建设这样的学校就必须变革,而变革就必须需要亮剑精神!”陈校长还为大家精心准备了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对“亮剑精神”进行诠释的经典片段,即在敌众我寡、与对手狭路相逢时决不放弃,突出重围的勇敢、坚毅与担当。
陈校长进一步阐释:现代学校的发展应包括一个中心(文化建设);四个基本点(管理文化、学生文化、教师文化、课程文化)。学校文化建构的核心就是共同愿景的确立与价值观的构建。在这个过程中所有领导者与教职员工不仅是宣传者更是以自己的行为践行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实践者。所以我觉得北郊精神应该是至诚至精、融心融情、宏德宏善、善学善喻。她涵盖了我们对职业的态度;把学校构建一个共同体,一个大家庭;个人必须具备的人格素养;担当好这个职业一个具备的基本能力要求。把这四种精神成为学校校园的主体精神文化,变成北郊初中所有人的价值追求,这是我的追求与梦想……学校文化构建的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个性多元发展的平台,让学生心里充满阳光和希望;搭建教师实现个人专业价值的舞台,让教师展示风采和才华;让学校彰显超凡的气质和品格。所以我们要构建北郊初中理解性的共同体,它不是一个组织机构而是一个家园。这里的人们因为有共同的价值理念、信念和目标而相聚在一起,完成工作本身不是目的;它不是一个批量生产合格劳动大军的工厂,而是一个师生可以平等共同学习和交流的学习乐园,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共同致力于学业成绩、生命质量和美德;它不是一个制裁人的裁判所,而是一个充满人道关怀的,充满正义和公平公正的,纪律与个性平衡的,美好的和快乐的地方。这里的人们真诚地为他人提供服务,每个人都成为孩子们的帮助者,而教师的成功则在于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学习就是工作的目的。团队合作型学习、创新型学习、行动型学习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员工学习应与学校课程改革、课堂转型、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改革、学校持续发展等主题高度相关,这应是我们共同的追求与向往。我们每个人必须具有公职意识、自主意识、宽容意识、表达与沟通意识和学会赞美意识,倘能如此,那我们的“理解”文化就有了生命,每一个人一定也有了职业的快乐感,事业的成就感,生命的幸福感!因为我始终坚信:学校的生命力就在于教师的成长,课程建设和课堂转型离不开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发展维系于教师的成长,学校的生命力在于教师的成长,而教师的成长源于内心的觉醒,而内心的觉醒源于对幸福的追求。我相信我们通过自身的觉醒和努力一定能营造一个师生守望相助的价值平台和有强烈归属感的精神家园。
陈校长统揽大局、高屋建瓴的讲座不仅明确了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为所有人指明努力的方向,更为提高全体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教育教学水平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深入细致的培训,与会者听后都感到震动很大,大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大家都憋足了劲,都想在剩余的假期里好好地将本次讲座梳理内化,为新学期的再次出发做好最全面周到的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