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教师们与之打交道的,是自然界中最娇嫩的、最精细和最敏感的东西,那就是人的大脑。当你想到大脑时,需要多么地小心谨慎。我们时时刻刻需要的正是这种审慎态度。作为与他们的生活、学习关系最密切的教师,就要把握时机,寻找合适的时机和突破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护航。”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才能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文素养与课堂》的主题讲座是江苏人民出版社副社长祁智老师带给我们的文化大餐。他博学多才,风趣幽默,讲座深入浅出,思接千载,清晰地阐述了人文素养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我们接受了那么多思想,学习了那么多技巧,创新了那么多做法,我们还应该如何提高,得到升华呢?答案就是: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如何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做一名有德行的教师呢?这值得我们每一个老师去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要做一名有较高“人文素养”的老师,首先需要具有高尚的品德。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培养、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因而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教师对学生要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对教育事业的强烈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教师的母爱精神具有巨大的感召作用和教化力量,她能彻底地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如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对学困生、思困生不嫌弃,不歧视,给他们多一点爱,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学习上有无穷的力量源泉。很多教师的成功经验都证明了母爱力量的神奇作用。
“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来说当然很重要。因作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但知识绝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因而,我们这些为师者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否则,不去更新,不去充实,我们那点知识就是一桶死水,终会走向腐化。
提高人文素养才能远离平庸和浮躁,才能真正成长起来,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精神生活的指导者。这场讲座就是一顿大餐,让我们开阔眼界,不断变革;它又是一个催化剂,催生了我们不断进取的激情;它更是一粒火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让我们大踏步行走在提升自我、丰润生命的大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