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灼见说“理解” 披肝沥胆做“教育”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录入者:季蕾 时间:2012-04-20

——记北郊初中“理解.分享.传递”系列活动之二

北郊初中   季蕾

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高尚。为了进一步激发全体教师读书的兴趣,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大力营造书香校园,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419日下午三四节课北郊初中组织开展了本学期第二次“理解.分享.传递”交流活动,与上次邀请教师家属“夸夸自己的老婆”不同,此次交流是由陈校长特邀丁蕾、贺菲菲、王咏皓、毛婷婷、廖燕飞、吴晓波六位教师上台交流他们研读《理解教育论》的心得体会。六位教师都做了精心的准备,除了认真撰写读书心得,还都制作了精美的读书心得课件,并在大会上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与大家共享读书的快乐。

丁蕾:理解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感情。也许只有真正投入情感的学习,真正投入感情的教育,才能承担社会的希望和责任。这也才是为什么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我也常常审视自己在教学中怀有何种感情,我们往往认为教学就是一个信息传递和认知加工的过程,教师希望学生把知识掌握,希望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学习运作,而忽视了最最当先的学生的情感需求,其实教学更应是转化为学生需要的过程。强烈的需要会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从而转化为付出行动获取新知。当教与学的感情融合,教学相长便有了水到渠成的平台。

贺菲菲:理解教育自始至终是要让师生更好地筹划并实现生命的可能性,使他们的生命更加丰富。只要师生真正实现了理解,双方才能都获得发展。高质量的教育都是教学相长的。理解教育关心的是以理解为主体的师生的全部身心,以及由此延伸的师生间的理解。理解教育着力转化后进生,要格外关心教育中的弱势群体。理解教育的实质是师生同益、感情先行、强德富智、笃行不懈。

王咏皓:理解性教学,要有明确的理解教学的目标,即理解什么和怎么理解的问题。教学是一种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交流活动,只有理解的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教师对教学内容、对象、方法等方面的理解,构成了理解教学的起点,教师对教学设计的修改完善和实施的过程,实际上成为教师理解的升华过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用是理解教学的目标。在理解性教学中,教师贯彻理解教学的重心不在于是否完成了传承知识的教学任务,而在于是否为学生的理解创造了条件,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毛婷婷:1认知性理解、感情性理解、行为性理解是“理解”的三个层面。因此教学不是管束人,而是发展人;不是管住学生,而是走进学生;不是记住别人的思考,而是产生自己的思考;教学的目的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

廖燕飞:作为智慧活动的理解,是指对教学内容的观察、记忆与思维等。说理解便是”, 是因为理解教育中的理解, 不仅是认知或智慧活动, 而且是德行。德行是, 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总称。古人云: “德行, 内外之称。在心为德, 施之为行。作为内心之德, 理解以意识的形式存在, 提醒人们非但不制造误解反而增进理解, 成为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作为外在之行, 理解有如下特征: 一是对别人的言行保持大度、宽容或必要的一致性。二是对别人能将心比心, 体贴关怀。这使得工作与生活更加和谐。理解便是”, 在教育领域里更为明显。教师深刻理解学生, 尤其对后进生, 采取合理的教育行为, 意味着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高, 工作责任感强。在这种意义上说, 理解是一种美德。狠抓理解这种贯穿于教育各个方面与环节的德行, 使师生养成善解人意的品质, 德育的其它方面和其它各育都容易带动起来。

吴晓波:理解教育是以理解理论为指导的,作为理解主体的师生与理解对象沟通,在感情、认知与行为上筹划并实现生命可能性的过程。我对理解教育的理解是:在充满德行与智慧中,寻求幸福的教育。所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始终遵循“感情先行”的原则,给学生讲生物故事,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将艰深难懂的知识点制作成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动画,让学生有选择的机会,将理解教育的功效最大化地显现出来。

六位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真实生动的案例,条理清晰的表述、见解独特的剖析引发了全体教师的一致共鸣,每一个与会者都感动于他们对教育的的执着与热爱。

本次读书交流会既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们读书的热情,开拓了教师们的视野,又使大家对“理解教育”有了全面而又深入的了解。陈校长平时总是想尽办法为全校教师购买最新最好的教育专著,鼓励大家多读书,读好书,他说不会读书的民族是可悲的,不会读书的人他的灵魂是孤寂的,所以读书必须成为一种习惯,书香必须溢满校园!这种系列化的交流会一定会成为北郊教师精神文化交流的有效载体,使我们的校园文化越来越丰富多彩!





 

 

 

附件

    栏目列表
    主办单位: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常州市通江南路125号,邮编:213002,电话0519-86634428,校长信箱: czbjzx@126.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