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者的良知就在于努力创设一个适合学生在自由的精神中成长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使之趋向于成长为一个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的机会。开办“每月讲坛”既是我们完善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的重要途径,更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每一个“北郊人”必须肩负的责任,因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而你和我就是那擎起火把的人!这段话出自我校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教研组发出的《北郊初中“每月讲坛”坛主申报表》。
申报表发出后全校师生报名踊跃,不到一周时间这学期的5个坛主名额就已报满,连明年5月份的名额也被人抢先预定掉了。更令人欣喜的是,申报坛主的不仅是我们受过高等教育的专职教师,还有“学生军团”,很多学有余力、学有专长的学生都来报名,他们被录用的数量简直可以和教师平分秋色。
继第一期“每月讲坛”学生坛主八年级的朱珏豪同学开讲《国画之美》之后,很多人都在心里暗暗猜测着第二位坛主到底会花落谁家。
这个谜底终于在昨日下午第四节课的学校蓝厅揭开了。他就是历史组英俊潇洒、博学多才的卜立老师。
当他微笑着打开讲座的PPT时,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觉得眼前一亮——《汉服》。一位历史老师不讲某朝某代那些事,不讲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却别出心裁讲起了服装,钟情于服装的还是位男老师,这多少有点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所有人的求知欲在那一瞬间就全被激发出来了。我好歹也算是个狂热的历史爱好者,相比之下对秦汉、唐宋、明清历史了解颇多,家里铺天盖地的历史书,也曾动过班门弄斧开历史讲座的念头,现在也只有当小学生竖起耳朵听的份。
“当介绍汉族的时候,当宣传汉族的时候,当你以汉族的身份走向国际的时候,当五十六个民族合影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代表汉族的民族服饰是什么?”卜老师边说边用鼠标点击一幅幅不同款式、不同时代的服饰图片,“这些服饰虽然华美异常但都不是我们要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找回华夏民族失去的一件珍贵衣服——汉服!开篇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紧接着卜立老师连续抛出了“汉服仅仅是汉朝的衣服?唐装是不是汉服的一种?为什么汉服必须是交领右衽、上衣下裳、长袖宽衣?系带暗扣是什么样的?穿汉服会不会不方便?汉服体现了一种什么美?如何理解它的潇洒飘逸?”等一连串大家心里疑惑的问题。在他不紧不慢、收放自如的娓娓道来中,大家对汉服的了解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更让人称道的是,为了进一步明晰汉服的特点,他还细心地将汉服、韩服、和服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真让我们怀疑他不会是从大汉朝穿越到我们现代来的吧,真是步步“精”心!坐在下面的我们既汗颜又心“惊”——惊叹、惊喜。
“既然汉服是如此飘逸美丽,清朗隽永,并传承了四千多年,甚至将它的影响都扩散到了日韩亚等国,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却看不到它的身影了呢?我们又是如何失去它的呢?就让时间回到公元十七世纪中下叶的中国,看看到底发生了怎样巨大历史变故呢?”
卜老师这一次不是和我们所有听课的老师和学生穿越汉朝了,而是带着我们穿越到了1645年的清朝,当时清军大举进军江南,作为一个乘虚而入建立政权的关外少数民族,满清政府为了扼杀广大汉族人民的民族自尊心,竟然灭绝人性的用暴力手段强迫全国汉族人改剃满族发型、改穿满族服装,即历史上著名的“剃发易服”,导致汉服从此在中国销声匿迹。“所以今天我们要寻找属于我们汉族自己的服装——汉服。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大家看图片,汉服在沉寂300多年后惊艳亮相,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以及学生的成人礼、毕业礼上都惊现汉服,成为众人焦点,可见汉服已经从古装电视走向生活。记住吧,曾经有一个时代叫汉唐,曾经有一条河流叫长江,曾经有一对图腾叫龙凤,曾经有一件羽衣——名叫霓裳!今天,我们每一个汉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支持汉服复兴、自觉参与到汉服的复兴运动中来……”。
随着卜老师抑扬顿挫的生动讲解,台下的我们时而颔首微笑、时而群情激愤,时而动笔记录,时而凝神思索,大家在不知不觉中都全身心地融入到了这场精彩非凡的讲座中去了,都被卜老师渊博的知识、清晰的表达、出众的风度所折服,都忘了鼓掌。后来我总算回过神来,站起来点评一番,提醒一下,全场掌声雷动。要知道,穿越过后都有点激动的,都有点不知道身在何方的,差点都要忘了下课了。
两期每月讲坛的成功举办,足以证明它在北郊校园的横空出世,定将如我们当初所愿,既为全校师生搭建成功的舞台,又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奠定基础。
两期每月讲坛的成功举办,再一次坚定了我们课程改革的信心,它再次证明了我们北郊的师生是多才多艺并且热心投入学校建设的,只要给点“阳光”他们就“灿烂”,而且是无比的灿烂,他们是我们的希望,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榜样。在此我要再次感谢陈校长的大力支持!感谢冯校长的奇思妙想!感谢历史组老师的大力配合!感谢全校师生的积极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