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荷已露尖尖角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录入者:季蕾 时间:2011-10-25

——记北郊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班主任交流会

1024上午第四节课北郊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第二次班主任交流会在红厅如期举办。会议由我校课程发展处徐华兵主任主持,陈小平校长、冯斌副校长、王燕副校长亲临现场指导并参与交流活动。

此次作为班主任代表上台发言的是王咏皓和顾小丹老师。七(5)班班主任王老师和班里的孩子们一起构思制作了《我与班级文化建设共成长》的汇报课件。他主要从“我的成长过程”、“我的班级文化理念”、“我的班级文化建设愿景”、“着手班级文化建设”四方面详细阐述了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解。他真诚地说:“我做班级文化建设也经历了一个从认识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我在聆听了陈校长和北环中学优秀班主任的讲座后,渐渐理清了工作思路,即通过班名、班级文化核心、班歌、班徽等的逐一确立,让班级文化建设慢慢渗透到班级的每一个角落。如首先经过反复斟酌商议,将五班的班级文化定位为xin文化——馨、心、欣、新。‘馨’是希望我们能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大家庭,希望五班每一位同学都能融入温馨的集体,关心他人,互帮互助。‘心’是希望五班每位同学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作业上都能做到专心、用心。‘欣’是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努力的五班同学们一定会有一份令自己,令家长满意的成绩,希望欣慰能出现在大家的脸上。‘新’是指创新。这是推动民族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相信五班的同学们一定会积极创新、勇于创新、大胆创新。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班名为馨语心苑。班训为专心、创新、温馨、欢心。班级精神为学习专心,代表五班积极向上;创意翻新,代表五班勇于创新;集体温馨,代表五班和睦融洽;成绩欢欣,代表五班出类拔萃。班徽里特别设计了心的图案,代表五班每位同学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作业上都能做到专心和用心,外面的图案表示七(5)班是个温馨的集体,同学能相互关心。班歌是学生自己作词的《我们会创造奇迹》,‘激情奔放的灿烂花季,缘分让我们相聚,清晨迎着那一轮红日,鼓起攀登勇气,追求xin的点点滴滴,我们不会轻言放弃,相信只要我们在努力,五班将无比绚丽……”紧接着老师又从丰富的物质文化、充实的精神文化、规范的制度文化和多彩的活动文化诠释了Xin文化的实施。

八年级顾小丹老师是从制定具体的班级公约细则开始三班的班级文化建设的。“与公约细则制定同时起步的是班内竞赛小组的确定。全班在组长组员互选自愿的前提下分成了八大组,大家同心同德建设自己的小组,班级工作基本上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觉得整个班级凝聚力更强了,常规管理也更趋完善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比以前高涨了许多。我们将班级文化定位为jin 即安静、干净、奋进、尊敬。含义是安静学习、冷静处事、洁净卫生、干净做人、奋进学习、勇于超越、尊敬师长、以心待人……”两位老师的既实在又创新的班级工作探索让大家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徐主任用“感受到班主任的成长、班级文化建设的翅膀逐渐丰盈、期盼班级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来概括自己听后的强烈感受。王校长则是结合自己前阶段率队到北京名校观摩学习的体会畅谈了自己的想法“班级文化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每一位班主任要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意识,尽管我们大家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做班级文化建设,但由于每位班主任的思考和投入不同,现在大家的成长步伐已经不一致了,班主任之间应该是合作和竞争的关系。对后期的班主任工作我提几个问题供大家思考:一是为什么要搞班级文化建设;二是做班级文化建设有什么好处;三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魂是什么。我想我们推进班级文化建设是为了占领教育的制高点,学校只有改革才能避免没落与失败。做班级文化建设对师生而言是一种自我的超越,是在不断强化我们的共同愿景,是在促使每一位师生朝着同一个目标奋勇前进,它可以帮助我们对7-9年级所有的班级工作进行一个系统的规划和梳理,自主就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灵魂,希望大家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做好这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再一次感谢大家的辛勤付出!”

最后陈校长作了高屋建瓴的总结性发言“目前我们部分教师缺乏的是绝地反击的勇气,改革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的动力就是创新。我们将在全校开设论坛,为的就是分享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智慧,我们也将在七八年级进行班级文化建设PK,希望通过推进班级文化建设带动全校工作的蓬勃开展。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是在所难免的,但我们一顶要坚持,坚持,再坚持,因为胜利就在不远处等着我们!”

是的,尽管前方的路不会一番风顺,但既然选择了远方,那么我们留给世界的就只能是背影,相信我们一定会沿着班级文化建设的道路坚定地走下去,用行动实现理想,让教育焕发生机!


图片1

图片2

图片3

图片4

 

附件

    栏目列表
    主办单位: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常州市通江南路125号,邮编:213002,电话0519-86634428,校长信箱: czbjzx@126.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