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教育课题研究通知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录入者:史尔娜 时间:2009-03-31

 

请“发现教育”各子课题组组长于43日前将子课题方案及研究小组成员名单报上来。附学校课题方案及研究小组成员名单格式。

运用“发现教育”理念组织学校德育生活

——常州市北郊中学的“发现教育”实践研究

 

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发表以来,从党中央到基层学校,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更为到位,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的理解更为清晰。4年来,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突破,主要表现为:在德育内容上,着重加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诚信教育;在德育途径上,能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课余德育活动形式更为丰富多彩。然而,德育的实效性却不甚显著,主要表现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不够,从而使德育既缺乏说服力更缺少吸引力。

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就必须使德育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贴近青少年学生成长的需要,“既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思想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把思想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孩子们的心里去,真正被学生所喜爱、所接受。”①也就是说,在德育理念先行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德育组织实施层面的研究。

二、选题的理由

1.传统德育管理方式的弊端:科层制管理与人本化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下,德育的理念、方法及模式上虽然发生很大变化,但德育的管理方式仍是传统的。学校德育质量的评价机构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而教育行政部门科层制的管理方式与学校人本化、学术化的存在特性形成冲突,主要根源为教育行政在德育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局限导致学校德育工作的异化,如以活动替代其他德育方式;以品德教育替代心理教育;以显性成效替代隐性成长;以发散的方式追求德育活动的多样性但缺乏贴适学生成长阶段的系列化德育设计;

评价方式单一,以量化方式为基本评价方式;评价权限单薄,以教育行政部门视角为主要评价标准;评价时效以短期显性效果为主要评价依据,如教育行政部门在每学年固定时间要求全市中小学开展相关主题月活动,至于这些主题之间的关系、主题在不同年龄层学生间的侧重、实施的模式建议,行政主题与学校个性发展之间的研究等就

 


     周济,在教育部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视频会议上的讲话,200448

比较缺乏科学性,甚至忽略,更多的是看学校活动数量、参与人数的多少。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使得学校德育形成重形式轻实效的现状,学校德育流于浮躁和功利化,“上级满意”重于“学生健康发展”,德育成为学校标签而非学生生活。即德育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亟待变革。

2.学校发展价值导向的错位:德育理念与实施方法之间的落差

从培养人的角度看,功利性的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观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教育培养的对象,已经不是基于生命自由而完整发展的充满个性的人,而是功利主义的产物;教育的目的单一为分数;教育的过程,演化为一条为学生“出路”而筑的直通道。因此,德育虽然为学校工作之首,但实施时间较为有限,实施方法较为单一,作为重点中学及热点学校的本校,虽然十分重视德育建设,但往往也有无奈之处;

从德育价值观来看,德育目标脱离学生实际,导致德育方法缺乏贴适性。根据初中学生的生存经验和身心发展特点,“生活就是德育”,德育应该融入生活,并在生活中渗透着、浸润着、发现着、生成着德性,“德育的目的不在于道德规范的记忆、道德知识的获得,而在于引导人们去选择和建构有道德、有意义的生活和生活方式”

纵观各基层学校,德育生活化的观念或多或少正在形成,但将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学生活动、课外资源等整合为德育生活化教育体系的不多,尝试用发现教育的理念解决人文社科类问题的更少,即德育的组织方式和实施方法还有突破的空间。

3.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

从学校生存状态来看,北郊中学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为初高中一体化学校,

在常州地区形成了较大知名度和美誉度。近三年,北郊初中经历了从重点中学有优先择生权到教育均衡发展学生就近入学的历程,生源从择校生到地段生,心理落差最大的是教师,教育中最为焦虑的也是教师,教育方式的简单现象时有出现。必须要从转变教师的心态入手,到转变教育观念,从而改变教育方法,是北郊中学三年来实践的体会,而运用“发现教育”理念组织学校德育生活,是实现教师主动转变的有效途径。

从学校发展状态来看,学校自2004年之后初高中分设,至2008年,经历了初创期、稳定期,进入品牌创建期,同时也是突破瓶颈期。就德育方面来看,北郊中学形成了一定的德育积淀,然而,从外部看,学校没有在国内知名的亮点和特色,没有形成系统的理念和体系,北郊中学,是一所容易被人忽略的大学校;从校内看:体现了稳、实、静,北郊中学,如不成为一条奔腾的大河,就将死水一潭。怎样才能彰显学校及学生的生机和活力,使生活化德育得以有效组织和实施?

我们认为,发现教育的理念和德育生活化理念符合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学校已经提出“发现教育”的名称并在实践层面探索着,然而,尚未从理论和策略层面进行整体构划,两者进行我们试图通过研究对此进行科学的论证并将两者有机的结合,从

 


②鲁洁:《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而达成学生在道德素养、学力、个性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选题的意义

通过厘清在德育生活中“发现教育”的概念及其在德育实施中的作用,探索发现教育在德育生活实施中的具体策略,从而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关于“发现的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针对“接受学习”而提出了“发现学习”,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转化;3.强调学习的内部动机。在教学中,布鲁纳要求用发现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探索去发现知识结论与规律。但布鲁纳的学习理论特别强调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学习。

20世纪初,意大利女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了发现儿童解放儿童的观点。

从国内研究来看,发现教育用于学科教学领域相对来说比较多:

从教学方法角度来看,语文教师出身的当代作家邓湘子提出了“发现作文”的教学理念,他认为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的发现中成长起来的,而从成长的角度来看中小学作文教学,注重写法的传授,而缺乏科学思维训练,缺少人文精神教育。他由此借鉴科学家的发现思维引入作文训练领域,把作文训练与人的心灵成长和思维训练联系起来研究。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被迁移到教育美学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认为,该观点与教育美学中的审美发现,是为异曲同工,是科学地艺术地实施教与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审美发现正是最本质地体现了教育美学的特点。同样,学校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活动中,也较多借鉴发现教育理念。

从课程设置角度来看,天津于2007年在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推出科普课程《发现与探索》,强调向青少年传播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在德育与教学两个层面对“发现教育”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释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何晓文,其著作《发现与发展学生的潜能 教学做合一,生活德育的主要途径与方法是集体生活,教师在生活德育中的作用。高、陈等人的研究从组织德育生活层面对德育生活的实施策略进行了一定的阐述。

                附件下载:可供借鉴的子课题方案模板

 

附件

栏目列表
主办单位: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常州市通江南路125号,邮编:213002,电话0519-86634428,校长信箱: czbjzx@126.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