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健康误区二
来源:原创 点击: 录入者:叶鸣 时间:2025-09-22

  误区7:饭后喝酸奶,能促进消化

  这是个“功能错位的误区”。首先,人们常说的“消化”需要的是消化酶,如胃蛋白酶、淀粉酶等,而酸奶中含有的主要是益生菌。这些益生菌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并非直接“分解消化”人们刚吃下去的食物。事实上,饭后高浓度胃酸会使酸奶中的益生菌大量失活,保健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市售酸奶多含大量糖分,饭后饮用反而增加热量负担。正确做法是:选择无糖或低糖酸奶,并于两餐之间或饭前饮用,更利于营养吸收和益生菌存活,还有助控制食量。

  误区8:内裤消毒才会更干净

  频繁使用消毒液清洗内裤,其化学残留易刺激皮肤,引发过敏或皮炎,甚至会无差别杀灭有益菌,破坏私处菌群平衡,反而更容易引发炎症。健康护理应注重日常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搓洗,并优先采用物理消毒方式。清洗后在太阳下暴晒,利用紫外线基本能高效杀菌;若无阳光,也可在通风处彻底晾干。除非医生针对特定疾病提出消毒要求,否则应尽量避免使用化学消毒剂。

  误区9:长期喝清肠茶,能改善便秘

  长期依赖“清肠茶”通便,实际上是在损害肠道。许多清肠茶产品可能违规添加泻药成分,短期内刺激排便,但会导致肠道依赖和耐受,造成不服药就无法自主蠕动的恶性循环。更严重的是,可能引发结肠黑变病,增加癌变风险。要想改善便秘,需要标本兼治,治本之策有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蔬菜、水果、粗粮)、保证足量饮水、进行规律运动等,这是软化粪便、促进肠道自主蠕动的根本。

  如果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后便秘仍无改善,务必去看医生,先要找到便秘根本原因,再进行安全有效的治疗,切忌自行乱用泻药。

  误区10:趁热吃喝,对身体好

  “趁热吃”“多喝热水”是很多人表达关怀的方式,但这个“热”指的是温热,而不是滚烫。长期食用过热、滚烫的食物或饮品,会严重损害人的口腔与食道健康。口腔与食道黏膜耐受温度约50—60摄氏度,超过65摄氏度的饮食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A类致癌物。高温会反复烫伤食道黏膜,长期刺激可增加食管癌风险。正确做法是将食物或饮品稍晾片刻,待温度降至40摄氏度左右(唇试微温不烫)再食用。这不仅能保护消化道,也能让人更好地品尝食物的原本风味。

  误区11:常吃维生素补剂,有益健康

  这是一个“花钱买安心”却可能赔上健康的误区。维生素补充剂不是食品,更不能替代健康饮食,它本质上是“膳食补充”,针对的是特定缺乏人群。对绝大多数饮食均衡的人来说,盲目长期服用维生素补充剂不仅是浪费,更可能造成危害。脂溶性维生素(如A、D、E、K)过量会蓄积中毒,损伤肝脏;水溶性维生素(如B族、维C)超量也会加重肾脏负担。核心原则是不缺不补。获取营养的最佳途径是均衡膳食,只有在医生确诊缺乏或因疾病需要时,才应遵医嘱短期、定量补充,切勿盲目自行服用。

  误区12:代糖食品热量低,可以敞开吃

  认为“代糖食品绝对健康、可以敞开吃”是一种常见误解。代糖虽有助于控制热量,但长期大量食用存在隐患,它会维持对甜味的依赖,让人更难适应天然食物的味道;有研究指出,它可干扰血糖调节机制与肠道菌群,甚至引发食欲紊乱,不利于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代糖食品可以作为从高糖饮食过渡的“桥梁”,但不应被视为可以无限畅享的健康选择。最根本的办法依然是逐渐降低整体饮食的甜度,用心去享受食物天然的味道。对于代糖,适度使用是关键,切勿因为“无糖”就放松警惕,过量摄入。

  误区13:不吃碳水,好减肥

  “戒碳水减肥”是一个非常流行但偏激的减肥观念。碳水摄入是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短期内严格戒断碳水化合物的确能让体重快速下降,但这减掉的大部分是身体储存的水分和宝贵的肌肉,而非真正的脂肪。人的大脑依赖碳水供能,长期缺乏会导致精神不振、情绪暴躁,并使基础代谢下降,形成“易胖体质”,恢复饮食后极易反弹。健康减肥的关键在于优化选择,应减少精制碳水摄入,如白米、甜点;优先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优质复合碳水,如糙米、燕麦、豆类等,它们升糖慢、饱腹感强,能提供稳定能量,通过增肌减重才是科学的减肥方式。

附件

    栏目列表
    主办单位: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常州市通江南路125号,邮编:213002,电话0519-86634428,校长信箱: czbjzx@126.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