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意义
中国有听力语言障碍的残疾人2057万,其中7岁以下聋儿可达80万,老年性聋949万;由于药物、遗传、感染、疾病、环境噪声污染、意外事故等原因每年约新生聋儿3万余名。听力障碍严重影响着这一人群的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
中国新生聋儿数量多,康复需求大,但是,由于经济条件和技术能力的限制,只能达到年训2万名的能力。因此,除采取必要的康复手段外,积极开展预防,防止耳聋发生、控制新生聋儿数量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为此,中国残联、卫生部等十个部门共同确定每年的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并于2000年3月开展第一次“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这对减少耳聋发生,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大意义。
二、节日确定
2013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国爱耳日”确定为“国际爱耳日”。
三、了解耳朵
耳朵是每个人体的重要器官,因此每个人都有必要了解自己的耳朵、保护自己的耳朵。
耳朵的结构分为三部分:外耳、中耳、内耳。
外耳接受外界的声音,并将沿着耳道引起鼓膜震动。
中耳鼓膜的震动引起三块小骨-锥骨、镫骨和钻骨上相震动,将声音传到内耳。
内耳可产生神经冲动,冲动沿听神经转为神经能,从那儿声音的信息就传到大脑
四、耳病诊断
运用耳廓(外耳部分)诊断疾病,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历代医学专著多有关于“察耳”、“望耳”、“观耳”、“诊耳”的记载。《灵枢·本脏篇》云:“高耳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曰:“凡耳轮红润者生,或黄,或黑,或青而枯燥者死;簿而白,薄而黑者皆为肾败”。耳廓皮肤是全身体表的一部分,现代医学把耳廓比喻为缩小了的人体身形,人体各组织器官在耳廓上都有相应的穴位,当体内器官组织发生病变时,在耳廓特定部位就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和反应。
五、耳鸣现象
耳鸣是一种在没有外界声、电刺激条件下,人耳主观感受到的声音。值得注意的是,耳鸣是发生于听觉系统的一种错觉,是一种症状而不是疾病。
1、耳鸣的原因
耳鸣可发生于多种疾病,几乎任何可引起耳疾的原因都可导致耳鸣症状出现,但与听力之间的关系复杂。也许可能仅由于一小片盯聍接触到鼓膜而引起耳鸣,但也可能是由于一个位于听神经的肿瘤而导致。其他如耳硬化症(一种发生于中耳听小骨的疾病)、耳毒性药物中毒、噪声等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耳鸣。
加重耳鸣的常见原因和注意事项:
(1)噪声:暴震声和长时间的噪声接触,均能导致听力下降和耳鸣产生,对高危人群(工作在高强度噪声环境中)要注意噪声防护。如减少噪声源或佩戴防护耳罩、耳塞等。此外,要注意不要长时间,大音量在有噪声的环境中使用随身听耳机。
(2)精神紧张和疲劳:当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和在身体疲劳状态时均易使耳鸣加重。因此适当调整工作节奏,放松耳鸣患者的情绪,转移对耳鸣的注意力都是有益的。
(3)特殊药物:耳鸣患者由于其他疾病就诊时,不要忘记告诉接诊医师患有耳鸣。因为有些药物会使已有的耳鸣症状加剧。
(4)不良习惯:咖啡因和酒精常常可使耳鸣症状加重:吸烟可以使血氧下降,而内耳毛细胞又是一种对氧极其敏感的细胞,所以缺氧会对毛细胞造成损害,因此要注意改变不良习惯。
六、耳聋
1、可导致耳聋的疾病
(1)可导致耳聋的外耳疾病有耵聍栓塞、外耳道闭锁、外耳道炎症肿瘤导致的外耳道狭窄等。
(2)可导致耳聋的内耳疾病有各种急、慢性中耳炎、中耳肿瘤、鼓膜外伤、听骨骨折或脱位、耳硬化等。
(3)可导致耳聋的内耳、听神经及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各种急、慢性传染性疾病的耳并发症,象流行性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猩红热、风疹等,除了可导致氧性中耳炎而使听力减退外,还会侵犯内耳及其传入径路,造成感音神经性耳聋。
(4)另外,药物或化学物质中毒、迷路炎、膜迷路积水、颞骨骨折、听觉外伤、听神经瘤、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或痉挛也是引起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主要因素,老年性耳聋属于此类。
2、抗生素致聋学说
(1)选择性内耳毛细胞中毒学说
(2)血-迷路屏障学说
(3)抑制蛋白合成学说
(4)干扰细胞代谢学说
(5)变态反应学说
3、抗生素中毒性耳聋
由于抗生素类药物剂量过大或者病人对该药有特殊的敏感性,在用药后出现的耳聋称为药物中毒性耳聋,其中以使用庆大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而导致的耳聋较为多见。据报道,中国聋哑儿童有好几百万,其中约近半数因抗生素药物中毒所致。这当中,有一部分患儿是因为母亲在妊娠期或哺乳期用药不当造成的。
能引起耳聋的抗生素,称为耳毒性抗生素,常见的有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它们能损害听觉神经与肾脏功能。在人群中,每1000人中有1~3人对此类抗生素毒性特别敏感,他们只要应用少量抗生素即可中毒,这显然和他们的特异性体质有关。
4、耳机听音乐易患耳聋
喜欢用耳机听音乐、习惯大声听热门歌曲、常到舞厅跳舞、工作环境嘈杂、曾经感染过中耳炎的年轻朋友请小心:请尽早做听力检查,以免深陷耳聋危机而不自知。根据权威医学期刊《刺络针》的报导,经常处在噪音充斥的环境中,听力容易受倒伤害。但是最糟糕的就是直接用耳机听音乐,长久如此,将造成无法避免的耳聋问题。这项研究是根据法国一千多位入伍新兵体检之後而发现的结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爱用耳机听音乐是最容易导致听力丧失的主因,听力损失指数约为3;如果曾经罹患中耳炎,听力损失指数将提升至11,也就是说耳聋的危险性将大大增高。 怀疑自己的听力越来越差,请快到耳鼻喉科医师处做检查。
5、耳聋预防
(1)先天性遗传耳聋的预防
先天耳聋的发病率约占中国聋人的50%,而遗传聋约占先天聋的85%,其大多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具有关文献报道,在正常群体中,近亲结婚率仅为2%,而在遗传达室聋患者中,70%为近亲结婚。可见近亲结婚是并发遗传达室聋的主要因素。另外,遗传达室聋发病还多集中于福利工厂,因其相互通婚者甚多。他们的后代又多数成为遗传聋或耳聋基因携带者。周而复始,造成人口素质下降,因此。先天遗传聋人的婚育问题应引起社会重视。
先天遗传聋应以预防为主,首先要做到:
1.严格执行婚姻法,绝对禁止近亲结婚。
2.两名先天遗传聋人之间不应结婚,如各种原因非结婚不可者,婚前一定绝育。
3.先天遗传聋人可与非遗传后天聋人或正常人结婚。
4.如果先天遗传聋人与非遗传后天聋人或正常人结婚,第一胎为先天聋儿,绝不能再生第二胎。
5.耳聋青年男女,通过耳聋遗传咨询,判定其是否具有家族遗传性。
(2)新生儿期防聋
耳聋的发病,具有关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为重度聋在新生儿的发生率约3—4%;0—6岁中度聋和轻度重聋约占5%,多由中耳炎引起,并认为婴幼儿中耳炎可能影响其语言的发育。面对这样众多的耳聋患者,除了采取必要的医疗、康复对策外,积极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普及、宣传听力保健知识,重视流行病学调查,开展耳聋遗传咨询,加强医学监护及科学用药,是预防耳聋的关键。
听力保健的工作在妊娠期就应开始,如在产前期,母体一般不要接受预防注射,腹部不要接受放射性照射,预防母体患病性感染,一旦感染要及时进行治疗。用药时禁用耳毒性药物。新生儿期耳聋预防应在围产期就开始,在这一时期不仅可发生器质性听觉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而且可引起内耳毛细胞损害。尤其是早产引产时外伤或产期的各种原因缺氧、新生儿黄痘极易引起感觉神经性耳聋。因此,对这些疾病早期预防和及时治疗是防治耳聋的重要环节。
(3)小儿期防聋
感染性聋是婴幼儿时期常见多发病,其中以小儿渗出性中耳炎导致的传导性聋及由于腮腺炎、高热等疾病导致的感觉神经性聋最为常见。小儿期耳聋早期多不易发现,特别是感染期经常使用氨基甙抗生素进行治疗更容易发生耳聋。所以预防感染,科学用药是重要的防聋措施。
(4)预防药毒性耳聋
对某性疾病的治疗可能要用一些必要的抗生素,尤其氨基甙类抗生素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对内耳有损害。特别在儿童早期症状很不明显,因而难以早期发现。加强医学监护是诊断早期耳聋的重要手段。药毒性耳聋应以预防为主,禁止滥用耳毒性药物。对有家族性中毒史的和肾功能障碍的患者,应禁用耳毒性药物。婴幼儿、妊娠期妇女、老年人对耳霉性药物同样敏感,应该禁用,必须使用时也应慎重。在用药过程中,一旦发现耳中毒症状,如头晕、耳鸣、听力减退、平衡障碍等,应立即停药。此外,对于应用氨基甙类抗生素的病人,最好定期检测血清抗生素水平及听力情况。用8000Hz以上高频纯音,进行听力测试有助于早期发现耳中霉。一旦证实听力减退,可以及时停药,对仍保留8000Hz以下语言频率的患者为时未晚,不影响听声及语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