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为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1月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号召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一天举办相关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
2023年12月1日是第36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我国宣传活动主题为“凝聚社会力量,合力共抗艾滋”。
二、设立目的
第一,让人们都知道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是能够加以控制和预防的;
第二,让大家都知道,防止艾滋病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三,通过艾滋病日的宣传,唤起人们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同情和理解,因为他们的身心已饱受疾病的折磨,况且有一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能是被动的、无辜的;
第四,是希望大家支持各自国家制定的防治艾滋病的规划,以唤起全球人民共同行动起来支持这方面的工作。
三、主要标志
世界艾滋病日的标志是红绸带。红稠带标志的意义:红稠带像一条纽带,将世界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抗击艾滋病,它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关心与支持;象征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象征着我们要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四、社会现状
在地球上,平均每分钟都有一个孩子死于艾滋病,有超过1500万的儿童因为艾滋病而失去父母。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在全球居第十四位,更以每年百分之四十的速度递增。防治艾滋病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面对因艾滋酿成的一桩桩悲剧,我们不需要旁观者,我们要用自己的力量来扭转这场恶性流行病的传播态势——团结全社会的力量,以我们所能做到的各种方式,共同抗击艾滋!
五、相关常识
1、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医学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艾滋病病毒通过破坏人体的CD4等淋巴细胞,导致被感染者免疫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继而发生机会性感染和肿瘤,临床表现多样化、复杂化,如果不治疗,病死率高。
2、艾滋病的临床表现
临床上可分为: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潜伏期、艾滋病前期、典型艾滋病期。
(1)急性感染期,有类似感冒样表现:发热、出汗、乏力、淋巴结肿大、咽炎、皮疹、肌肉痛或关节痛、腹泻、厌食恶心及吐吐等。一般持续1-2周,无需特殊治疗,自行消退,进入潜伏期。
(2)无症状潜伏期,平均6-8年,大多数没有任何临床症状。
(3)艾滋病前期,感染者开始出现与艾滋病有关的症状和体征,症状较轻,可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疲倦、乏力、发热、体重减轻、夜间盗汗、贫血等全身症状,反复间歇性腹泻、皮肤粘膜真菌、细菌感染等非致命性感染。
(4)典型艾滋病期,由于严重的细胞免疫缺陷可造成:发生各种致命性机会性感染,如真菌性感染、结核等;发生各种恶性肿瘤,如卡波济氏肉瘤、非何杰金淋巴瘤;发生多器官系统的损害。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及性接触传播,可传播HIV的体液包括精液、阴道分泌液、血液,目前,经性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性伴侣越多,感染的风险越大。接受被HIV污染的血液及血液制品,静脉吸毒共用针具,接受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组织、器官、精液等,以及使用受污染的器械注射、针灸、拔牙、纹身、穿耳等均可能造成传播,必须提醒的是,共用剃须刀、牙刷也可能造成传播。感染HIV的母亲,在妊娠期间、分娩过程中或产后哺乳有可能将HIV传染给下一代。而握手、共餐、共用办公用品等日常接触以及蚊虫叮咬不会传播。
4、如何预防感染艾滋病
艾滋病,目前仍不可彻底治愈和无有效疫苗,但可以预防。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非常明确,主要与人的行为有关,完全可以通过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而被阻断。做到洁身自爱,正确使用安全套,不使用未经检验的血液制品,减少不必要的输血,不去非正规的医疗机构打针、拨牙、针灸、美容或是手术,不共用注射器、牙刷、剃须刀等可有效预防感染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