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状起因
(一)原发性痛经
见于内膜管型脱落(膜性痛经)、子宫发育不全、子宫屈曲、颈管狭窄、不良姿态及体质因素、变态反应状态及精神因素等。
在青少年期常见,多为初潮后1~2年内发病,疼痛多自月经来潮后开始,以行经第一天疼痛最剧,持续2~3日后缓解。疼痛呈痉挛性,可伴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B超无盆腔异常。根据以上临床表现,排除生殖器器质性疾病即可诊断。
(二)继发性痛经
常见的原因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先天性子宫畸形、阴道横隔、盆腔炎症、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及宫内节育器等。
行经后数年发生的痛经,临床上常见的有:
1、子宫内膜异位症
系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常见的种植部位是盆腔脏器和腹膜,其中以侵犯卵巢者最常见。凡育龄妇女有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和不孕史,盆腔检查扪及盆腔内有触痛性结节或子宫旁有不活动的囊性包块;盆腔B超发现附件区囊肿,且显示比较有特征性的声像:囊壁较厚、粗糙不平,囊内液有密集的光点,即卵巢巧克力囊肿。腹腔镜检查是诊断内异症的金标准。
2、子宫腺肌病
其发生是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经产妇。
(1)有多次妊娠分娩和慢性子宫内膜炎病史。
(2)临床表现有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痛经常在月经来潮的前一周就开始,至月经结束,经量增多、经期延长。
(3)妇科检查:子宫呈均匀性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一般不超过孕12周大小,质硬而有压痛,经期时压痛尤为显著。
(4)盆腔B超:子宫呈球形增大,子宫肌层回声不均质,子宫内膜线前移或后移。
二、治疗
(一)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1、一般治疗
应重视精神心理治疗,阐明月经时轻度不适是生理反应。疼痛不能忍受时可行非麻醉性镇痛治疗,适当应用镇痛、镇静、解痉药。
2、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
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减少FG的产生,防止出现过强或痉挛性子宫收缩,从而减轻或消除痛经。
3、口服避孕药
通过抑制子宫内膜生长,减少月经量及抑制排卵,减少月经血中PG。主要适用于要求避孕的痛经妇女。
4、其他
对上述常用方法治疗后疗效仍不佳者,亦可于月经来潮时用氢可酮或可待因。
(二)继发性痛经的治疗
1、子宫内膜异位症
(1)治疗原则:合并不育以及附件包块者,首选手术治疗;无合并不育以及无附件包块者,首选药物治疗;药物无效可考虑手术治疗。
(2)治疗方法:
①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保守性手术、半保守手术或根治性手术。
②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轻中度痛经可先用非类固醇类抗炎药。
术前药物治疗:不建议。但对病变较重或手术困难者,术前可短暂用药2~3个月。
术后用药:如病变较轻或手术切除较彻底,可不用药;如盆腔病变严重或不能较彻底切净病灶,可用药。
2、子宫腺肌病的治疗
(1)保守治疗:治疗应视患者症状、年龄和生育要求而定。
(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为治疗子宫腺肌病最常用、最可靠、最有效的方法。药物治疗无效并有长期剧烈痛经、无生育要求者应行子宫切除术。卵巢是否保留取决于患者年龄和卵巢有无病变。
三、注意事项
过去认为痛经系神经性的,尽管目前研究前列腺素可引起上述症状,但过去观点仍存在,鼓励患者认识到痛经系一种疾病并不是适应不良所致。
四、预防措施
痛经固然在月经过后会自然消失,但若不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也会给患者带来痛苦。痛经患者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消除对月经期的恐惧、忧虑和紧张情绪;注意经期卫生,行经时避免过度劳累,少吃寒凉生冷或刺激性的食物,月经期避免淋浴,平时不要洗冷水澡、在冷水中劳动等。发生痛经时,轻者可以服去痛片、安定片等药,短时间就可以止痛。重者可用解痉药物。中药也有一定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