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冻伤即冷损伤,是在极度寒冷的环境中,身体浅部的软组织凝冻,局部缺少血液供给而发生红斑,以致坏疽性损伤。冻伤的轻重程度与低温强度及作用时间、空气湿度和风速等密切相关。手足、耳鼻部及面颊部是最常发生的部位。慢性疾病、营养不良、饥饿、疲劳、年老、神志不清、痴呆、醉酒、休克和创伤等是冻伤的易患因素。冻伤可根据暴露于零点温度以上或以下,分为非冻结性冻伤或称冻结性冻伤,还可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分为3度。
二、疾病分类
(一)Ⅰ度冻伤
又称为红斑性冻伤,为皮肤浅层冻伤,愈后不留疤痕。
(二)Ⅱ度冻伤
较Ⅰ度症状重,又称为大疱性冻伤,为皮肤浅层和部分深层冻伤,愈后局部由新生上皮组织代替。
(三)Ⅲ度冻伤
又称为坏疽性冻伤,可出现肢体坏死,皮肤全层和皮下组织的冻伤,愈后留有明显的瘢痕,重者可影响功能。
(四)Ⅳ度冻伤
皮肤全层、皮下组织、肌肉,甚至骨骼都被冻伤,愈后往往形成伤残和功能障碍。
根据临床特点可分为非冻结性冻伤或称冻结性冻伤。
冻结性冻伤
于极低的气温,或长时间暴露于0℃以下低温而引起组织发生冻结性病理改变,包括局部冻伤和冻僵。
非冻结性损伤
身体的局部或全部长时间处于0~10℃的低温潮湿环境下造成的冻伤,组织不发生冻结性病理改变。常指冻疮、战壕足、浸泡足(手)等。
三、病因
冻伤发生于极度寒冷的天气,气温往往为-40~-10℃,手指、足趾等血液循环较慢的部位易出现冻伤,衣鞋不暖、鞋袜太紧、长久站立或是有血管硬化病或多汗症,冻伤尤其容易发生。
四、症状
冻伤根据症状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多数人有瘙痒、疼痛、水疱,严重者会有皮肤及皮下组织坏死,也会出现低血压、休克等症状,有些患者会合并感染以及肢体功能障碍。
(一)典型症状
1、局部冻伤
多发生于身体暴露部位,如足、手、耳和颜面等,以足部多见,占冻伤的半数以上。分为三期。
2、反应前期
冻伤后至复温融化前的阶段,可有受冻部位冰凉、苍白、坚硬、感觉麻木或丧失。
3、反应期
包括复温融化和融化后的阶段。冻伤的损伤范围和程度随复温后逐渐明显,临床可表现为:
I度冻伤受损在表皮层受冻部位皮肤红肿充血,自觉热、痒、灼痛,症状在数日后消失,愈后除有表皮脱落外,不留瘢痕。
Ⅱ度冻伤伤及真皮浅层,除红肿外,伴水疱,泡内可为血性液深部可出现水肿,剧痛,皮肤感觉迟钝。
Ⅲ度冻伤伤及皮肤全层出现黑色或紫褐色,痛温觉丧失,伤后不易愈合,除遗有瘢痕外,可有长期感觉过敏或疼痛。
Ⅳ度冻伤累及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甚至骨头,可出现坏死,感觉丧失,愈后可有癜痕形成。
4、反应后期
I度、Ⅱ度冻伤愈合后和Ⅲ度、Ⅳ度冻伤坏死组织脱落后肉芽创面形成的阶段。此期可出现冻伤皮肤局部发冷,感觉减退或敏感;遇寒冷皮肤可出现苍白或青紫;痛觉敏感,肢体不能持重等。
5、冻僵
(1)神经系统
体温在34℃时可出现健忘症,低于32℃时触觉、痛觉丧失,而后意识丧失,瞳孔扩大或缩小。
(2)呼吸系统
呼吸中枢受抑制,呼吸变浅、变慢,29℃时呼吸比正常次数减少50%,呼吸抑制后进一步加重缺氧、酸中毒及循环衰竭。
(3)肾脏功能
单纯的寒冷刺激可引起利尿,低体温抑制肾脏血流。体温27℃时,肾血流量减少一半以上,随后排出大量低渗尿液,称“冷利尿”。
6、冻疮
湿冷因素引起的非冻结性冷损伤,常反复发病,好发于指、手背、趾、足跟、耳廓。局部出现红斑、弥漫性水肿及结节,常伴感觉异常、灼痒、胀痛,有时出现水疱。水疱破溃后形成表浅溃疡,渗出浆液,并可感染化脓或结痂。
7、其他症状
(1)低血压
在寒冷状态下,患者心脏收缩力减弱,会出现低血压。
(2)休克
对于严重冻伤患者可因寒冷造成血管收缩,导致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从而导致休克。
8、并发症
(1)感染
水疱破溃,皮肤及皮下组织坏死、破溃时易出现感染。
(2)肢体功能障碍
严重冻伤时皮肤及皮下组织坏死,肌腱、骨膜、骨骼及神经皆可被毁,可导致肢体功能障碍。
五、就医
一般轻度冻伤可自愈,而严重冻伤可危及生命,出现冻伤的患者需要及时就医,进行体格检查、测量体温以及做心电图、B超、病理检查,根据患者的冻伤分级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此外,需注意鉴别多形红斑、结节性红斑等疾病。
六、治疗
冻伤的基本治疗是迅速复温及恢复血液循环,根据患者所在环境,立即对患者进行复温治疗是关键,对于严重患者,给予对症治疗。
1、治疗周期
冻伤具体治疗时间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而定,一般是一周至数月。
2、一般治疗
复温:患者一旦脱离冷的环境,则需要快速的水浴复温,水温度应在40℃,用雪擦拭冻僵的肢体、过高水温、干热或缓慢复温都是禁忌,被冻组织容易坏死。无条件时可用衣服覆盖,用暖手或人的体温使患部温度逐渐升高,不要摩擦患处,以免损伤组织。
3、药物治疗
(1)肝素
对严重冻伤患者要立即给予肝素,连续应用7~10天可以防止血栓及坏疽发生。如果用肝素注射液作静脉注射,血凝时间最好保持在30~60分钟之间,连续治疗7~10天,对于凝血功能障碍或活动性出血患者慎用。
(2)罂粟碱
可使血管痉挛减轻,有助于血液循环。对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帕金森患者禁用,出现肝功能不全时立即停用。
(3)冻伤膏
对于轻症患者,复温后可涂抹冻伤膏,避免接触皮肤表面水疱和破溃。
4、手术治疗
若Ⅱ~Ⅲ度冻伤时可用清洁的消毒敷料,但不要包扎太紧。严重的患者有时须输入血浆、水解蛋白或输血,抗生素可以预防感染,有坏疽时要进行外科处理,必要时作截肢术。
七、预后
对于轻度冻伤患者,经过及时正规的治疗,一般可痊愈;若重症患者未得到及时处理,有可能导致肢体坏死、截肢,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建议患者经过治疗后一月内复诊。
八、护理
冻伤患者的护理主要涉及复温护理、创面护理等,旨为促进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使创面逐步愈合,缓解疼痛,预防或及时发现并发症。
1、日常护理
用温水复温时,浸泡至肢端转红润,皮温至36℃左右为宜。如无复温条件,可将伤肢放在救护者怀中复温,切忌用火烤、雪搓或拍打。
2、冻僵患者应迅速送入暖室复温,或用热水袋、热水壶放置在患者躯体周围复温。急救和复温过程中须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注意有无休克发生。
3、冻伤创面需保持清洁干燥,加强保暖。
4、在复温过程中及复温后,冻伤肢体会出现剧烈的疼痛,应及时告知医生,遵医嘱口服或肌注镇痛剂等,避免自行使用镇痛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