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11月28日至30日,我校初一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南京,开展了“以孝立身,以史为鉴,追溯传承”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在那里,同学们亲近自然,感受阳光,体验成长。
11月28日早晨九点从学校出发,研学之旅第一站就是位于栖霞山的十月军校,12个班级登上客车,每班有一个导游引导,“车子启动了,我们出发啦!”期盼研学已经许久,我们像一群出笼的快乐小鸟,一路叽叽喳喳地说着笑着。历史三个半小时后,我们顺利到达了位于南京市栖霞区十月军校。一进十月军校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些类似长城的建筑模型和各种战斗机模型,全班同学一阵欢呼! 这时,迎面走来一位军官叔叔,他就是我们班在十月军校开展体验活动的教官。他身穿迷彩服,满脸严肃,看起来非常威武。我们换上红军服后,俨然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教官带领着我们进行了队列训练,对我们的站姿、向左向右转、起步走等进行了规范的操练,让我们与军人零距离接触,体验了军营生活,感受国防教育。
到了十月军校,我们参与的第一个活动是“重走长征路”。我们在教官的指导下,踏着整齐的步伐向前走,有一座雕塑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座伟人毛泽东主席的全身雕像。雕像中的毛主席凝视着前方,仿佛在思考着什么。教官告诉我们,毛主席一生中创下很多伟大的壮举,两万五千里长征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要来体验一下长征的艰辛。
同学们在教官的带领下踏入“重走长征路”的大门,秋高气爽,阳光明媚,同学们饶有兴致的跟着教官上了高低不平的台阶,一路上,山路蜿蜒崎岖,树枝重重叠叠,像许多巨大的拦路虎,还有很多令人胆战心惊的路段。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长征第一桥。这座桥是用一根根横着的圆木通过钢板连接起来的,看起来摇摇晃晃。有的同学不费吹灰之力,轻松过桥,有的同学则小心翼翼的走。我们又上了一级级的台阶,那台阶越来越窄,越来越陡,转眼间,我们来到了长征第二桥。第二桥是由四根长长的圆木做成的,右面是墙壁,左面是茂密的树林,我们好像身处悬崖,令人胆战心惊。在教官的指点下,我们脚踩圆木中间狭小的缝隙,一步一步艰难地走过了桥。
紧接着,我们来到了长征第三桥,网上停放着几条破旧不堪的木船,排成一列,每条船中间是窄窄的木条,船里面全部是水,露出水面的是一块块方形石块,这是便于我们脚踩的。看到这种情形,有的同学产生畏难情绪,同学们更加小心,踮着脚尖走到了对岸,这下才松了口气。同学们又爬上了陡峭的土坡,摆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座用一些木条拼凑成的简易吊桥,桥中间还缺了几块木条我们紧紧抓住桥上的细绳,小心翼翼地挪着脚步,眼睛不敢往下看。由于大家都在上面走,木桥不停地在颤抖,更让一些胆小的同学害怕,发出了恐惧的呻吟声。最难忘的要属下山了,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我看是上山难,下山更难。下到山的最后一个“超级大滑坡”时,同学们把手拉起来,团结一心、齐心协力的度过了这个“超级大滑坡”。
终于来到了平坦大道上,所有人都情不自禁地长舒了一口气。通过模拟体验长征路上的艰难困苦,大家吩吩感叹着红军战士们战胜困境的勇气和毅力,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所有青少年继承和发扬的。
研学的第二天,我们模拟了地道战、合作完成了拓展训练,还参观了雷锋纪念馆。走进雷锋馆,头几前屋子里描绘了雷锋苦难的童年——这是一种被地主奴役的仰人鼻息的生活。边看边想到自己,我们的童年生活真是太幸福、太美好了!往里走,是雷锋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屋里陈列了雷锋曾用过的物品和书籍。最后,来到一个大厅,观看了雷锋在生活中做好事的影片片断。当我们走出雷锋馆时,每个人的心灵都受到了触动,也获得了力量,让我们为这位平凡而伟大的英雄深深祭奠!
快乐时光总是短暂的,当我们正在享受勇敢自信的快乐之时,军校活动即将结束,真让人意犹未尽。这次“军校生活”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敬仰了人民英雄,体验了军队生活,收获了自信快乐,真令人难忘!我们念念不舍得跟教官告别,踏上了新的旅程——前往明孝陵。
研学最后一站——参观明孝陵。当同学们来到南京明孝陵时,观赏并了解朱元璋皇帝的陵墓。认真的听讲着徐导游的讲解:“我们所在的位置名叫“神道”,在神道的东段,路两旁依次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6种石兽,每种2对,共12对24件,每种两跪两立,夹道迎侍。这些石兽体现了皇家陵寝的礼仪要求,各有寓意......”
听着听着,不知不觉已到下午3点,同学们乘坐大巴开始返程。
本次研学之旅通过集体出行,集体参观的方式使学生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了解了历史,亲近了自然,培养了学生集体观念、生活自理和实践能力,加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可谓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