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统编版版七年级(上)《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录入者:陆海燕    点击:   来源:原创   时间:2020年05月20日

统编版版七年级(上)《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本课解读】汉武帝在各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王朝,统一国家的特征得到完整体现。汉武帝把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立伟正统思想的核心,使之成为汉朝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儒学也从此成为中国历代思想文化的主流。“推恩令”的实施巧妙的消除了诸侯国对抗中央的能力。在社会经济方面,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中央收回铸币权,推行均输平准,在国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改善国家财政状况,进一步维护国家统一。我将本课的难点定在“推恩令”的实施问题上,一方面,这项措施的实施背景需要联系汉朝初期铲除异性王,分封刘姓王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推恩令”作为一种巧妙的削弱诸侯国势力的有效方法,需要对其做法进行详细阐述,微课就可以直观简单的达到这一目的。

(1)了解“推恩令”实施的历史背景

(2)理解“推恩令”的历史作用

为什么要实行推恩令呢,在解决这个问题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请看这张西汉前期的形势图,同学们可能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在西汉前期又出现了诸侯国的存在呢,原来啊,在西汉成立初期,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汉朝的统治,大量的分封土地和爵位给王室贵族和功臣,也就是说西汉初期,分封制和郡县制是并存的,被称为郡国并行制。

那么这种郡国并行制制会带来什么影响呢?请在看看这张图同姓王分封引起的藩国危机图,从中央和王国的管辖数据来看,诸侯国实力的膨胀必然会形成对中央势力的威胁,在汉景帝时期,皇帝试图用武力来直接的削藩,然而却导致了图中所示的吴国,楚国等七国的联合叛乱,虽然后来被平定了下去,但这种武力镇压的方式始终没有从根源上解决藩国强大威胁皇权的隐患,汉武帝继位后,诸侯王依然拥有着较大的势力,所以同学们,你认为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汉武帝应该怎么解决呢?

“推恩令”的内容:汉武帝的大臣主父偃提出了推恩令的建议,请看它的内容,请注意红笔所标示的字眼,这个推恩令其实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在此我们不妨用图示加以说明,我们都知道汉初时期诸侯王的封地、爵位都是以嫡长子所继承的,其他子弟则得不到尺寸之地,推恩令的主要内容则是将过去这种诸侯王只能将封地传给嫡长子的情况,变为皇帝以推广圣泽的借口,让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传给其他多个非嫡长子的子弟,皇帝则将这些子弟封为候,而新封的候国则归属中央所统辖的郡来进行管理。“推恩令”的作用:细心的同学们,你有没有发现这个举措的高明之处呢,在这里我用一个更直观的图展示给大家,相信你就能明白了,左边是汉初分封的形式,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后,请看右图,有句话说的好,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很明显通过这个图你不难看到,虽然皇帝没有从命令上直接下令削藩,但各个诸侯国的面积都化整为零,势力不断缩小,乃至最后各个诸侯国再也不能与中央朝廷抗衡了,这就是推恩令的高明之处,不费一兵一卒,就达到了“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的效果,汉武帝正是运用这种方式巧妙的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解除了诸侯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的统一,通过这节课,我们了解到了推恩令的产生背景,是由于解决西汉诸侯王势力过大威胁皇权问题而产生的,汉武帝采取了主父偃的建议,从而颁布推恩令,那么它的重要的历史作用呢,则是削弱了诸侯国势力,加强了皇权,巩固了汉朝统治从而实现了

汉武帝政治上的大一统,关于推恩令,你了解清楚了吗? 

【微课助学】:“推恩令”属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中所采取的政治措实施施的背景通过微课中一张《西汉前期形势图》展示出来,具体环节在微课得到了详细的介绍,并借助动图,从西汉分封到武帝推恩,诸侯国统治范围的变化一步了然,诸侯国势力渐渐变小的全过程直观的呈现在眼前,通过推恩令实施前后,封国势力大小变化,推恩令的历史作用也就很容易总结出来了。作为本课的一个难点内容,借助微课轻松突破。

2.巩固延伸,以“军机处的设立”为例

统编版七年级(下)《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本课解读】: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至康乾盛世时达到顶峰。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与文化专制,就是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具体体现。康乾盛世取得的辉煌成就,也大都与君主高度集权有关,但君权的极端强化,也预示着君主专制体制即将走到历史尽头。在君主专制统治下,吏治腐败,军备废弛,社会贫富分化十分严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微课】观看微课《军机处的设立》,并思考军机处成立的背景,经过及意义微课内容:欢迎来到历史微课堂,在开始这节课之前我们来复习一下原来所学过的知识,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创立以来,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下设宰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权。随着各个朝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成为中央的主要矛盾,而皇权的加强成为主流的趋势,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确保皇权至高无上,到了清朝,又会有哪些措施来强化君主专制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我们先了解下清朝初期的历史背景,满族政权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他们保留着原来自己民族的传统,全国的军政大事的决定权在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手中,一旦作出决定,连皇帝也不能改变。为了制约满洲贵族的权力,康熙帝设立南书房,来直接为皇帝草拟旨意,处理政事,从而加强了君主专制,而南书房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同时存在,其权力也是相互制约,皇帝自然也不想看到这种局面的存在,他需要一个完全掌控军政大事并服从于自己的中枢机构出现,来强化皇权。雍正年间,雍正帝为处理西北军务,临时设立的军机处慢慢演变成为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最主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处设立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逐渐被军机处架空,到了乾隆帝的时候被撤销。军机处便成为皇帝独断政权最重要的工具。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卷一《军机处》中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欲其间也”,由此可见军机大臣只能按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跪受笔录,一切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所以军机处的设立也成为古代封建王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微课助学】:在学习本课前,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进行回忆复习,从皇帝制度成立之初的秦朝清朝的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到废除宰相的明朝,君主的权力在不断的强化,接着讲授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脉络,有利于学生进行纵向比较,对比探究,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