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研究结果与成效
名 称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称或出版社、时间 | 字数 | 获奖情况 |
《新课标下初中音乐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 | 论文 | 《科学与财富》 2021.10 | 4275 | 省级发表 |
董蕾 | 常州市北郊初中 | 《长江之歌》 | 校级 | 2021.04 |
董蕾 | 常州市北郊初中 | 《茉莉花》 | 校级 | 2020.12 |
董蕾 | 常州市北郊初中 | 《儿行千里母担忧》 | 校级 | 2021.06 |
(一)熟知音乐教学理念,将教学模式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效碰撞
践行叶圣陶养成教育思想对初中音乐的教学渠道进行合理的创新改革,可有效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养成教育是旨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上展开的创新型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通过长期的有目的性教学达成某种创新改革的能力提升。通过行为训练展开针对性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教学策略的基础上对学生展开目标性的教学活动。细化现有的教学程序方法以及方式,借助多媒体智能设备帮助学生顺应时代的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创新改革、形成现代化的教育氛围。
在此过程中将现实生活与教育理念进行有效融合,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与音乐学习的有效融合,充分挖掘音乐的教学资源,对其进行全面的教育活动。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音乐元素激发着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因此在现实生活与音乐教育活动产生碰撞时使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陷入到深度的思考与感悟当中,有效提升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的智能设备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现有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整改,使学生更加清晰的感受音乐中的情感爆发。通过所学习的音乐提出自身的评价与建议更好地完善现有的教学手段,使音乐学习不仅停留在听觉的表面,而是将自身的生活感悟融入到其中实现视听融合的教育目标,从而产生共鸣提升初中音乐的教学质量。
(二)营造音乐教学氛围,提升初中音乐教学的实效性
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为学生营造专项的音乐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传统教学观念中的错误教学形式进行及时的整改,帮助学生更加清晰的认知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感受音乐带来的魅力并从中获取无限的力量。音乐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的魅力,使其与其他学科产生相辅相成的的专项教育学科,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在后续的生活当中获得更高的价值。例如: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带领学生欣赏古典名曲帮助学生认知古代音乐中所蕴含的优美情境,走进音乐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创新探索性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智能设备为学生播放古典名曲《梁祝》,在此过程中带领学生欣赏古典音乐的唯美,使其与内心中的情感产生强烈的碰撞。在欣赏过后教师为学生讲解相应的教育背景故事,用音乐艺术本身的美吸引并且感染学生,也可带领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融入到音乐的教学情境当中,真正走入到音乐背景故事的人物世界当中,增加音乐教学课堂的趣味性。从而通过声情并茂视听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受到身临其境的快乐,自由发挥对音乐的感知,排练相应的音乐合唱以及短剧,在班级以及学校之内进行文艺汇演,帮助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音乐曲目的创作背景,进而提升整体音乐教学课堂的实效性。
(三)不断优化现有的音乐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在新课标改革的教育背景之下,不断推进创新型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了各大院校的关注重点。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身在教学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不断运用探索性的目光挖掘创新型的教学模式。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使其运用创新优化的教育思想,合理分析音乐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达成教师与学生默契配合、掌握音乐教学重点,从而达到人乐合一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在教导乐理知识的基础上为其探索创新型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使其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进而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
二、存在问题及改进
1.研究需集中
首先,对于音乐欣赏内容的分析,共同学习、探讨还有所欠缺。其次,开课研讨时,同课异构类型较少,序列性课程较少。大部分时候开课教师自行决定开课主题,没有针对某一节课共同探讨策略教学。对于课堂实践和公开课后的评价、反思缺乏数据和论文。
2.研究需动态
首先,本阶段研究对于本校学生欣赏教学中养成教育的跟踪调查不够。其次,在听评课过程中没有针对某个教师个体进行跟踪听评课,未能观察教师个体在研究过程中的课堂表现变化。最后,开课研讨对于二次备课和二次上课关注较少,大部分时候仅仅停留在上一节课。没有针对课后听评课所指出的问题对课程进行二次修改和二次上课,实践研究不够深入彻底。
3. 研究需全面
首先,关于实践的策略研究继续深入挖掘,并形成教学论文。对于教学活动的研究以及不同活动带来的学习效果和反馈没有关注;教师需观察记录自己课堂提问、活动、评价、反馈的设置;需考虑不同学段教学模式的研究,例如单一与综合教学的结合,探究不同实践模式的差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