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养成教育思想下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有效聆听策略的实践研究

录入者:董蕾    点击:   来源:原创   时间:2020年04月23日

一、关键词界定及课题名称解读

1)〖养成教育〗

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是叶圣陶的重要教育思想之一。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达到其最终目的是形成良好的习惯。良好习惯包括政治思想方面、文化科学方面、思维习惯等等,也就是整个人生各方面的习惯。

2)〖有效聆听〗

是指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集中精力认真地听,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体会蕴含于教学过程的艺术之美,陶冶学生情操。

3)〖策   略〗

是指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有效聆听,培养良好习惯,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未来科技革命知识爆炸,经济飞速发展,需要学生养成社会生活里的一切良好习惯才能更好的适应新的社会发展。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或相关政策依据

1)改变现状:

现阶段的音乐课堂多半停留讲、玩、看(讲故事、玩游戏、看图像)等现象仍很普遍。这种消极聆听表现在:将音乐作为背景音响;对音乐的理解局限于表层。调查发现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过程无法为有效听建构有效通道。正如谢嘉幸所说“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存在着严重忽略音乐作为一个‘听觉事件’的倾向,忽略音乐音响本体的倾向”再次,教学层面:音乐引不起学生兴趣,“充耳不闻”的现象在课堂上很常见。这些正是初中音乐欣赏教学面临的迫切的现实问题!

2)培养习惯:

教师踏踏实实培养学生们良好的有效聆听的欣赏习惯,将他们自身携带的聆听和学习能力强化起来,成为课堂的融入者和创造者。音乐是听觉艺术,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应激发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逐步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

3)提升素养:

促进学与教方式变革。为初中音乐欣赏教学实践服务,提升初中生音乐欣赏水平和音乐课堂品质,彰显音乐的学科价值和育人价值使师生养成教与学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潜质,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核心素养服务

三、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的提出和研究背景

1.养成教育研究述评

习惯培养的问题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曾受到过人们的重视。《尚书·太甲上》云:“兹乃不义,习与性成。”说明在中国很早就有人认识到行为习惯对人的个性形成的决定作用了。孔子是一个注重道德践履、讲求习惯培养的教育家,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少成若性,习贯之为常。”习惯的培养尤其是早期培养,对人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道德成自于习惯。”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把“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怀抱德行与智慧的原则”看作是“导师的重大的工作”之一。其后,教育家乌申斯基、杜威、马卡连柯等也都对习惯的形成和作用问题有过论述。

作为全国养成教育总课题组组长的林格先生是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教育专家之一。他将养成教育定义为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而所谓培养,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从而达到最终目的——形成良好的习惯。在《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书中,林格概括了养成教育的14项操作内容:诚信,遵守规则,责任,计划周密、有条理,合作,爱心,追求效率,学用结合,善于思考,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乐观自信,毅力顽强,成功。

2.有效聆听研究述评

音乐聆听教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是美国学者雷默(Bennett Reimer)的音乐审美教育哲学。作为集大成者,雷默把音乐审美体系化,其基本思想是音乐的“体验”,核心就是“聆听”,主张艺术教育不要在艺术之外寻找,即“艺术教育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助人们达到包含在事物的艺术品质中的感觉体验”。

英国人柯克(D. Cooke)主张音乐是表情的语言,其核心要素是调性,其次是音高、节拍,以及音色、音量等;他运用音乐术语阐释音乐的表情特征,认为不同欣赏者对同一乐曲可能引起不同情绪反映,但不是每一种反映都合理,因为不是所有人都具有正确理解音乐的能力。柯克说聆听是一种才能,同其它天赋一样可以不同的程度被人们占有。

(qiu)保治提出四类欣赏教学方法: 1.边做身体动作边聆听音乐,2.将听音乐的感受用文字、图画、标题、表演等表达出来,3.将聆听音乐与其他音乐学习活动相联系,4. 结合聆听音乐做适当的讲解。

耶鲁大学公开课,克雷格·莱特教授(Craig Wright)的音乐欣赏课程“聆听音乐”特别受欢迎,让欣赏者边学习、边欣赏、边练习,深度掌握音乐的方方面面。帮助欣赏者理解各个时代及文化中的音乐,发展和提炼聆听技巧。让欣赏者快乐、自信的聆听和感受音乐并有效的提升欣赏者在音乐方面的基本素养。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周海宏认为音乐听觉过程伴随着联觉反应时音乐审美活动唤起复杂的综合感受等等。众多国内外学者对欣赏音乐时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提高音乐欣赏的有效聆听都有着独到的见解。

2011年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曾指出:音乐是人类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实现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听觉艺术,音乐课程的主要价值是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从学理上说,科普兰、苏珊朗格、柯达伊、曹理等诸多中外学者均从不同学科角度强调了“聆听”是音乐活动和音乐教育的基础地位与首要任务。由此可见,音乐听觉体验和音乐审美的确是中小学音乐课程及其教育的根本教学指向。

 

课题研究价值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感受美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不只是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主要是培养中小学生感受音乐之美的能力。在社会人群中,中学生缺乏大量的人生经历,他们还处于懵懂无知的少年时代,对音乐美的理解更加纯粹, 不掺杂任何别的情感。音乐所传递的情感是间接地表达生活中的情感,从而高效培养中学生的感知能力。

2有利于推动初中音乐教学

音乐是通过声来展示的艺术,它的主要体验方式就是通过聆听来实现。因此,中小学生的音乐欣赏有效聆听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基础部分,它是所有音乐活动开展的基础,如果不能够聆听,那么音乐的存在也就没有意义。有效聆听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具有核心地位。

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老师在进行音乐有效聆听时能够达到深化音乐课堂教学的效果。

3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现国内外越来越重视中小学音乐欣赏的有效聆听教学,大部分中小学已经将有效聆听调整到音乐教学的核心部分,重点培养学生的有效聆听能力。在培养学生有效聆听能力的过程中,音乐老师必须恪守己责,努力落实到每一个细节,贯彻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引领学生对有效聆听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对音乐作品进行鉴赏和选择,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从培养有效聆听习惯 突破,从而解放学生的大脑,进而拓展到做人、做事和创造等习惯,才能全面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