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
——宋云祺 江苏省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
摘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为了更好的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本文基于跨文化意识培养的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在初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探讨校本课程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策略,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品质。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
随着时代的发展,跨文化交流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必备素养,也是中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英语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语言应用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还需要培养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恰当的交际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对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学校英语的校本课程资源是除了英语教材以外的有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学习材料。
一、 基于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2021年版《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拓展社会和文化背景问题的内容与范围。在学习英语的起步阶段,应让学生对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有粗略了解,在教学中设计的外国社会与文化背景学问应该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相关,并能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当他们进入到较高阶段的英语学习时,则要通过延展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范围,关心他们进一步拓展视野,使其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最终实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目前,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课本缺少对中西方文化背景和语言文化知识的介绍,并且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偏重词汇和语法的教学,轻视文化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往往导致学生在具体的语言交流和场合出现误解和难堪。因此,需要我们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开拓教和学的渠道,更新教和学的方式,增强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增进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流能力。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为达成教育目的或解决学校教育问题,以学校为主体,教师与学生为主导,所进行的课程开发过程与结果,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随着社会进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素质教育以来,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能力作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因此,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学生的思维需要更加活跃,眼界需要更加开阔的要求,仅仅教科书的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学习的宽度和广度的要求,还需要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对英语国家社会和文化知识的了解,增强学生对中外文化的比较能力,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二、 跨文化意识培养为导向的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以学生兴趣的提高为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和增强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为了达成满足学习需求的目的,更应该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为目的,让学生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跨文化意识培养为导向的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只有在学生感兴趣的前提下,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可,让学生乐学,好学,深入学习和研究文化差异。只有在兴趣的基础上,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在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在与教师互动的过程中,加深对文化的理解,最终通过运用语言能力,达到跨文化沟通的目标。
2.实践性原则。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决定了该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过程中,实践活动占很大的比重。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才能得到训练和提高。也只有实践活动,才能体验我们的教学成果,为下一步的重建提供一手资料。
教师可以利用晨读时间,指导学生阅读英语报纸,尤其是英语报纸中涉及英语国家文化风俗等难度适中的文章,通过阅读,学生不仅能够扩大词汇量,掌握一些习语和习惯用法,同时,也能更好的理解阅读材料,提高阅读能力。
其次,教师还可以开展不同的校本课程活动,例如英语配音,朗诵,演讲比赛。通过这类活动,鼓励学生张嘴说英语,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注重发音标准,朗读语调,口语能力能够得到提升。教师还可以开展英语文化体验和展示活动,例如,小报展示,文化体验,交流生互动等,增加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平台。
3、学生是研究主体的原则。学生在学习英语校本课程过程中,不仅需要在综合语言能力上得到提高,在跨文化意识上得到增强,还需要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多方面得到提高。因此在校本课程中给学生的任务应该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挑战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话题,也可以自己设计一部分教材,自己通过多渠道信息的获得,将信息转换为难度适中的英语信息,从而达到自己教授的目的。这个过程不仅锻炼学生搜取有效信息,归纳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充分发挥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作用。
三、 校本课堂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
1.在校本课堂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可以在课本中寻找切入点。
教师通过整理归纳教材中文化知识的内容,可以将其归纳为几类,例如餐饮,交通,节日,风俗,日常习惯等。在校本课堂中可以围绕其中一个文化知识选题组织教学内容,挖掘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例如,在牛津英语七下Unit1 Integrated skills的Speak up中,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Hello, may I speak to Daniel, please?
——This is Daniel. Who’s calling, please?
——This is Simon.
这是教材中打电话的场景。教师可以把这个对话作为一个切入点,通过交际法和演示法,向学生展示中外文化的不同。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用以下常用语:This is XXX speaking.而不是中文直译过来的I am XXX. 在英语电话用语中,说Is this XXX speaking?而不是Are you XXX? 尽管这一场景在一些学过英语的人眼里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如果学生不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很容易出现典型的中式英语,引起误解和尴尬。
在牛津英语7上Unit5 一单元中,介绍很多中西方不同的节日,教师可以从这一切入点,通过对比,展示不同的手段,让学生熟悉中西方重大节日习俗,了解节日来源,比较中西方节日的不同,了解英语国家主要节日的来源和禁忌,培养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2.在校本课堂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应该包括中国文化内容教学。
《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提高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这就意味着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绝不只是介绍西方的文化。中国文化看似习以为常,其实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应该着力培养学生所学到的英语,对他们熟悉的中国事物有条理,有深度的进行讲述,在讲述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肩负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
例如,在八年级校本课程“十二生肖”中“Chinese Dragons and Western Dragons”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播放王力宏《龙的传人》进行导入,引入话题,通过学生分组介绍中国的龙和西方的龙的外在形象,扩充学生的相关词汇,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接着教师通过介绍中国与龙有关的节日,生肖等,加深学生对中国的龙这一形象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的理解,通过比较西方龙相关的神话故事,学生进一步理解同一形象在跨文化中的巨大差异。最后通过角色扮演,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思维能力也得到提高。
3、校本课堂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应该深化课程学习资源。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运用互联网、电子读物等多种的学习工具深入探寻隐藏在语言知识背后的丰富文化现象,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
例如,在近一个学期的”Welcome to Changzhou”校本课程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手段和学习工具掌握常州的历史,人物和文化的词汇,能够在真实的情景下,用恰当的英语向外国人介绍常州。课前准备中,学生根据不同的话题,分组查阅资料,准备道具,排练课本剧,配音,承担不同的任务。在课中,通过简洁优美的短片,对《风雅常州》进行配音和朗诵,激活学生对常州的基本印象;学生通过网络查询准备关于季子和淹城的前世今生,苏东坡和东坡公园的故事,把课程中的相关只是用英语交流和讨论,通过视频软件制作和现场采访民间艺人,了解地道小笼包的制作,更多的了解常州并拓展视野。
学生使用互联网,多媒体,文献查找,实地考察等多种学习工具和手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探索话题中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通过合作,深入了解和探究,在实际任务中运用英语,提高英语水平,并能够有能力与意识介绍常州,进行真实的跨文化交际。
四、 结束语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和各国文化的学习是一体的。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提高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同样重要。教师应当在学生的兴趣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校本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开发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培养学生跨文化的意识【J】.崔艳. 《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9,第013期
2.开发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培养学生跨文化的意识【J】.谢秀君.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6,第0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