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理解性云课堂信息化资源库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项目推进报告

录入者:超级管理员    点击:   来源:原创   时间:2021年05月06日

基于理解云课堂信息化资源库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周艳

(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江苏常州  213002

“理解”是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的主题文化。如何建设“理解性云课堂”,植入“师为理解而教、生为理解而学”的理解性教学理念,开展“以学生理解为核心”的理解性教学范式,将“学生自主发展”的本质和“学生合作探究”的外显实现的有形有实。我校开展的基于理解的云教育校本实践,就是建立在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以翻转课堂为形式的课堂学习模式,建设高度综合集成的平台学习,实现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E学习。

未来我们身边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会越来越普及,但是无论多么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生产工具都需要人去掌握;无论多么创新的教学形态,能否形成、能否有效也都需要人去思考,去行动,去体验。

一、凝聚理解性共同体

1.学科专业研修团队。信息技术化助推的基础教育不是纯玩技术,课堂也不只是展技术。技术的使用需要有教师教学经验的支撑。为此创设学科研修日,学校给予课表安排、固定时间、场所、参与人员、分管领导等保障,用心打造学科专业研修团队。各个学科教研组在每周的课表上会有2节课或半天时间集体不排课,用于学科教研。学科研修通过外聘“专家指引”到“专业自治”,从理论学习、主题研讨、课例研究、言说思辨,将学科研修呈常态化、系列化和课程化,让校本研修成为学科教师的内需与行动。

2.微视频制作团队。组建学校及各学科微视频制作团队,通过学习微理念、参与培训制作、归纳梳理微视频的制作要点:一要精雕细琢脚本,二要规范呈现字体,三要亲切生动讲解,四要启发后续反思,五要创意定制视频。微视频,大视野。教师再将制作要点形成微视频制作的范式要求:融合目的性、科学性、可学性、悦读性、悦听性、基础性、创意性等。

教师们既凝聚于微视频制作团队的开发创生,用技术助推教育;又思索于学科专业研修团队的教学文化和学科特色建设,教师越来越具有问题意识、行动意识、合作意识和发展意识。激活了教师的教学创造力。英语组缪蓓老师制作的微视频《sometimes等的用法》参赛首届全国中小学“翻转课堂”微视频大奖赛荣获一等奖。2013年首次常州市中学六门学科微课程展评活动,各学科教师积极报送参赛作品,胡祝娟老师制作的《初识经纬网》、王汉卿老师制作的《从微观看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微视频分别荣获地理、化学学科市一等奖,其余微视频也分获各学科市二等奖和三等奖。激活了教师的特长,充分发掘与拓展能力。有信息技术特长的王汉卿化学教研组长在微视频制作团队中承担“专业者”角色,给校内外的教师多次培训微视频制作,个人先后获得江苏省和常州市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一等奖。激活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课程研发中心周艳主任将微视频的践行和感悟撰写成论文《独辟蹊径,积微成著》荣获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年江苏省优秀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马义永老师撰写《“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论文,发表于《中学物理》。教师利用学科研修日和以学定教的课例研究载体,找问题立课题做研究,如化学学科《微型课程的设计与应用的实践研究——以“初中化学教学中重难点的突破”为例》、物理学科《初中物理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列为市级“十二五”规划课题的研究。基于理解的云教育校本实践,众人支撑创生到教研融合技术,激发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机,让教研从被动到主动,从自治到自觉。

数字化时代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从知识本位走向综合素质本位,需要从自我中心走向学生中心,需要从孤军奋战走向团队合作。教师在课堂中的发挥与创造才是真正能带来革命性变化的要素。

二、打造理解性云课堂理解性云平台。

1.png

E学习开展的教学自主化、网络化、自动化、可视化,离不开搭建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根据学校理解性云课堂的特点,结合我校师生教育教学要求,开发构筑理解性云平台(主界面如图)。目前可实施的功能有:

1.教师可以上传微视频,上传时可以设定微视频所属的学科、章节等属性,另外还可以自定义视频特有的标签,比如新授或是复习等。教师利用网站的消息发布功能可以进行相关信息的发布,这样,学生登录网站后就能第一时间知道需要完成的任务。

2.教师可以在线组卷试题录入系统时,还可以指定配套的讲解微视频,系统会自动生成二维码这样,学生今后在复习时如果遇到困难,可以随时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应的视频讲解,便于及时复习、解惑。

3.学生可以在线观看视频,利用网站的搜索功能以及视频分类功能,学生可以快速定位、寻找到自己需要观看的视频。如果在观看视频时遇到知识点问题难以解决,学生可以将视频收藏起来,便于再次观看,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站内的在线聊天功能,在站内向教师提出疑问。

4.教师在发布视频的时候,可以将配套的PPT、练习一起发布。学生在观看完微视频之后,就可以进行即时的学习效果检测。利用网站后台的数据统计功能,教师可以及时的了解学生的视频观看情况,习题完成情况,学习困难所在,以便为之后的课堂教学寻找到数据依据,准确定位课堂教学应当解决的问题,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png

理解性云课堂。根基于理解性教学的研修,归纳内化出“三环节九要点”的理解性教学要素。将翻转课堂融入评估先于教学、找准先行组织者、构建知识图谱、以理解为核心的讲解、设计课堂内多种小组合作的参与任务等。

我校分别在七、八年级中各举办4个翻转实验班,主要在数学、物理、英语三个学科做翻转课堂实验。在理解性云教育平台调试利用、翻转课堂试点实验阶段,我们通过访谈学生、调查问卷和数据分析获得了以下发现:关于“课前观看教学微视频所花时间”, 43.9% “20分钟左右”,25.37% “30分钟左右”;关于“课前学习内容”, 85.37%认为“合适”;关于“课前学习阶段的学习内容难度”,“合适”的占76.83%,“ 很难”和“偏难”7.32%;关于“课前学习阶段你最喜欢哪类学习资源?”,“PPT课件”18.67%,“交互课件” 12.08%,“微视频”33.33%,“在线检测”34.47%;关于“课前学习资源(文档、视频等)是否足够?”,“合适”79.27%,“偏多”8.54%,“偏少” 10.98%;关于“老师上课的节奏”,“合适”84.15%,“偏快”10.98%,“偏慢”4.88%;关于“学习效果”,“非常好”39.02%,“较好”56.10%。理解性云课堂,课前学习前置和评估先于教学,学生可以自主选择ppt、微视频或教材进行预习,完成在线检测或前测卷评估;课中少讲多学,组内合作答疑增强学习能力,节约群体授课平均化教学时间,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课后即时掌握学情,学生的电子化作业由学习平台反馈正误并自动统计,从而生成教学情况分析,及时进行针对性的问题跟踪。

九年级学科教师在前期试点实验中学习体悟,分别在2013年10月、12月,2014年2月、3月先后被学校派往深圳南山中学、镇江外国语学校、上海华师大和山东济南历下区东方双语学校参加慕课学习与翻转课堂教学研讨会。通过前期的学习、观摩和思辨,为2014年9月学校实验学科的推进和实践做好前期准备。暂未开展实验的教师们“身未动心已远”,感受到前期课改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发生变化,观察到学生学习主动性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意识到实施“翻转课堂”要落脚于教学中课堂设计和课堂组织的变革,要关注学生个人学习自觉性和自学能力增强等问题。教育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新的教学方式,我们需要共同经历认知、认同、实践。

由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牵头成立C20慕课联盟(高中/初中/小学),北郊初中成为C20慕课联盟初中联盟学校之一。“慕课”(MOOC是英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缩写)译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借助于慕课发展平台,我们进一步推进“翻转课堂”,打造理解性云课堂,深化学校教学模式的变革

理解性云课堂既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目的;既是教育的常规,也是教育的创新。微视频开发和翻转课堂的实施,让个别化、自主性、互动式教学成为可能。

三、构建理解性课程

北郊初中研制《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2011-2015年学校课程实施方案》,践行人人是课程开发者、实施者的理念,构建彰显学校特色的理解型课程体系以教科研为载体,落实课程目标,师生共享理解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理解的发生为核心的理念,帮助学生在“深度学习策略”下进行“高品质学习”。

1.从“两读三题”到“心中三有”

 “两读”,读通“两纲”、“两本”。“两纲”即教纲、考纲“两本”即课本、教参“教纲”为《课程标准》2011年版,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考纲”为《考试说明》是依据《课程标准》和当地教育部门实际要求制定的,是中考命题和中考复习工作的主要依据。“两纲”是化学组集体备课、复习备考、教师教学的必须,教师心中有纲教学才有纲。

三题即做考题、研考题、拟考题。分设知识结构、课标解读、考试说明、考题扫描、命题传真、复习指导、仿真模拟等要点,研究考题考点构成、题型构成、内容构成。

教研组在学科教研日中从“两读三题到实现“心中三有”,心中有纲、心中有本、心中有题。行走在课标·教材·考点之上,是平台上下、课堂内外教学内容的准确认知,是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2.从“执行课程”到“主动架构”

3.png学科教研组依据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制作双向细目表,结合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经验,建设“理解性教学”校本教学资源库。基于“范式引领、骨干带头;课堂实践,完善提升;全面推广,全员参与”路径,各学科主动架构《理解性教学手册》。《理解性教学手册》分章节、分不同教学对象的指导,进行汇编成册(如图)。教师通过审视章节教学的目标、内容、设计和检测等,在理解性云平台将学习任务分模块,学习资源分类型,进阶练习分等级,学习数据有统计,学习方式有变化,学习能力有增强。 

3.从“学习理解”到“开发创生”

学习理解微理念,开发创生E学习,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慕课:一场正在到来的教育变革》专访华东师大国际慕课研究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的一文中提到:“在基础教育领域,我们的慕课与西方并不完全相同,我们的慕课课程是有体系的,是建立在学校教育的逻辑性、系统性上的,它呈现出的不是零散的知识片段而是有逻辑层次的知识体系。”北郊初中建设基于资源运用的数字化学习研究框架,确立试点班级、试点学科,从学习体验到方案论证再到实践研讨。无论数字故事的制作、TED演讲的晨会课程设置、微视频的制作、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搭建等,还是学科资源库创建、翻转课堂与教学流程再造、翻转课堂课上和课下的工作和改革等,都需要教研与技术共生共长共建设。

理解性课程建设中融合了教研组建设的科研性,学科建设的适用性,案例建设的丰富性,资源库建设的科学性。

基于理解的云教育校本实践,纵深发展于“凝聚理解性共同体”、“打造理解性课堂”、“构建理解性课程”,行进于“理解为本、创生发展”之路。学校诚邀C20慕课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秘书长吴志鋐教授听取指导北郊初中基于理解的云教育校本实践初探,两位教授给予这样的评价:“‘两读三题’研读课标考纲教材,建设理解性资源库,这些都是翻转课堂和北郊理解性云课堂的‘课下工作’,各教师学习共同体能着眼于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科自身的逻辑构建知识图谱(理清知识点及相互关系),根据目标与相关内容优化表现方式,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进阶作业与单元测试,并思考设计在线师生与生生互动的途径与方式。”鼓励学校在现有基础上将微课程建设和交流平台的建设继续规模化、系统化和精细化,将常州北郊初中打造成一所名校并造就出一批名师。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