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中期研究报告
课 题 类 别 基础教育
学 科 分 类 数 学
课 题 名 称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
课 题 负 责 人 吕娟
负责人所在单位 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
填 表 日 期 2014年12月18日
拟 结 题 时 间 2016年4月5日
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2014年12月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随着“以学生为主”的观念的不断强化,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要完全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就要重视其有效性的研究。
笔者长期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在平常的工作中常被教学中的“低效劳动”所困扰,努力寻求教学中的突破,和诸多教师一起,在平时的教学中尝试实践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自身的实践发现它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许多的优点,如淡化了教师的权威性,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合作课堂的组织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让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但与此同时也遇到了不少的困惑,如教师在操作中存在着很多误区,导致合作形式化、表演化,往往是教师故设问题,宣布讨论,于是学生七嘴八舌,热闹非凡,仔细一看,这“空前的热烈”背后的学生“合作学习”是只“作”而不“合”,学生大多“各自为阵”。再如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个性特点有不同,小组中优秀者、外向者滔滔不绝,后进的学生却成为了陪衬,甚至整节课一言不发,充当听众,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两极分化”。所以目前,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实施,存在着摆空架子、缺乏实效性等现象。合作学习大多数还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的低效状态。因此,如何在实践中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促进学习方式的切实改变,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一项课题。本课题就是在此背景下,基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对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从对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出发,探究合作学习在实际教学中的实践方式及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提高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展开了实践和探索:
1.初中合作学习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初中教师合作学习的问卷调查发现,初中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有所提高,合作学习已得到广大教师的肯定。但对于新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更多的表现出向往却又怀疑的态度,对于数学学习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还有质疑。
2.合作学习的内容及时机选择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也不能滥用,不能把合作学习作为万能的法宝,只有在学习合适的内容及合适的时机进行合作学习,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也才能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发展。
3.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为研究主体,从课堂实践出发,研究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实践方法。包括如何通过明确要求和精心组织来提高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效?如何解决合作学习中,部分同学“搭便车”的情况?就如何通过科学的评价来促进合作学习的持续性?以及要有效开展好合作学习应该处理好的几个问题,如教师的角色的问题,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等。在实践的基础上,本论文提出一些简便、可行的课堂管理方法和操作策略,以期为广大教师教学提供指导与借鉴,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三.研究意义
本研究主要对初中数学日常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做一些理论探讨,研究结果为当前课程改革提供一些现实依据,推动小组合作学习更好地走入初中数学课堂。
1.理论意义
本研究从课堂实践出发,探讨数学合作学习,这可为我国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数学合作学习的理论。通过对日常教学、纸笔测验等方面对数学合作学习实施现状进行分析,帮助初中数学教师分析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推动合作学习更好的走入初中数学课堂。扎根于数学课堂教学,坚持理论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的研究思路,为一线教师走出经验总结的局限,学会把教学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提供参考。
从数学学习的角度看,我们研究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实践的有效性假设是:通过合理的分组,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将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通过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及学习状态的变化,研究怎样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使其产生积极作用。
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探索出适合于现代教育的合作学习模式,熟练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形成较为成熟的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方案,并通过实践来完善合作学习的理论。
2.实际应用意义
第一,通过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应用合作学习这一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同时改变学生旧的学习观念,使学生形成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数学学业成绩,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改善学生的同伴关系等。
第二,本研究是以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为载体,研究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现状与影响因素,探究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建立日常课堂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基本模式。在实践上,本论文提出一些简便、可行的课堂管理方法和操作策略,以期为广大教师教学提供指导与借鉴,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检索文献资料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技术收集数据,以八年级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作为切入点,分析当前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为初中数学教师有效教学提供参考。
(3)课堂观察法 :以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为载体,通过案例研究,来探索和实践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因素,并制作课堂观察参考表
(4)行动研究法: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对课题中的各个问题展开研究。
五、目前进展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资料收集、理论学习与课题体系初步思考阶段,组织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学习,为研究积淀理论基础(2013.4-2013.11)
(2)第二阶段:开题论证阶段,撰写开题报告,参加开题报告会在学校论证通过。在开题会议上明确基本的工作要求,研究思路和具体分工,明确了课题开展的日常工作安排。(2013.11-2013.12)
(3)第三阶段:调查分析阶段。通过编制调查问卷调查初中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和看法;通过访谈等方式对目前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现状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问题中提炼课题的主攻方向(2013.12-2014.2)
(4)第四阶段:行动研究阶段,以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数学教师课堂教学为研究载体,探究提高课内外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每周开设一节研究课,课题小组成员每周针对问题进行观察、记录、讨论、分析,确保研究情景的真实,研究成果的有效。(2014.2-2014.12)
六、阶段成果
1、开发《初中生合作学习调查表》
2、2014年12月课题组成员应邀赴广州开设小组合作示范课《几何图形初步》
3、撰写《学生手册》《教师手册》共6本。
4、撰写教学设计20余篇
5、开设研究课20余节
6、相关论文发表共5篇
(1)吕娟论文《关于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有效课堂组织的案例研究》2014年9月发表于省级刊物《新课程》
(2)庄晓华论文《合理分组 高效学习 ————有效解决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问题》2014年发表于《考试周刊》
(3)屠颖论文《浅议数学课堂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发表于《教研参政》2012年第十期
(4)黄海燕论文《浅谈小组合作中“独立性”的培养策略》发表于2014年8月省级刊物《新课程》
(5)叶薇论文《初中数学分组教学模式分析》发表于2013年第12期第《数学学习与研究》
7、形成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北郊理解性云课堂的范式
七.存在问题及不足
1、调查结果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调查对象仅为常州的几所初级中学,所以数据的可信度还有待研究。
2、课堂观察和行动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本校的学生,所以一些研究结果的普适性还有问题。
3、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本人及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功底和理论视野的限制,研究的深刻性还不够,需要相关专家的引领和指导。
八.后阶段研究计划及措施
1、下阶段研究计划
(1)坚持理论学习,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最新研究动态,不断扩充和更新课题组成员的知识结构,提升理论水平。
(2)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工作思路,扎实开展行动研究,在实践中反复检验、改进和丰富研究成果,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范式,切实提高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3)进一步拓展视野,争取机会在不同的地域实践研究成果,并分析研究它的普适性。
2、主要措施
(1)进一步制定切实可行的课题组活动计划,确保课题研究的持续性。
(2)通过推荐书籍网络平台等渠道开展理论学习,组织阶段性沙龙,相互交流学习心得。
(3)坚持每周一次的教学研修,课题组成员分工针对不同的方面进行课堂观察,分析反思。
九.预期成果
1、形成较为成熟的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范式
2、整理出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
3、呈现一些经典的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