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主题为: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基于教育研究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由此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本课题针对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我们认为:现代初中生现有的主要心理问题是我们急需认识和研究的首要问题?这是本课题的引导性问题,也是最终要解读的问题。为了尽可能全面科学的认识现在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现状,明确初中生心理主要面临的问题,我们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制作了一份《中学生心理发展调差问卷》,并在本学校三个年级抽取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对抽样问卷进行了整理分析,以期对当前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切实的了解和分析,现成了一份较为全面的调查报告。我们从学习适应性问题、人际关系类问题、青春期心理问题和自我认知的问题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这份报告为下阶段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的渗透提供科学的参考和依据。
针对问卷调查获取的问题信息,我们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心理的渗透和引导?如何渗透?如何引导?这是我们接下来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教学活动一般由这样几个环节构成: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就这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已经完成并加以明确。接下来我们着重要研究教什么,之后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怎么教的问题。
语文教学现有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以语文教材为主而展开,于是我们自然将目光聚焦在语文现有的教材中。我们将初中三年的教材(苏教版语文)进行系统的梳理,将具有可挖掘的健康心理教育素材进行整理,并根据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为导向,依据教材文本的单体内容进行教学假设设计。目前,我们选定一些教材篇目,采用案例法,研究课的形式,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具体问题,结合教材文本的具体内容,进行探索性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尝试。
开题以来,我们课题组成员每人至少开展一节主题性研究课,着重围绕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某一具体问题,运用语文教材文本,尝试通过语文教学将健康心理发展因子传递给学生,从而尝试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干预。开课后之后,课题组成员就课堂教学中健康心理有机渗透的自然性、有效性进行反思和研讨,完善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提升心理引导的有效性。
之后,我们尝试针对中学生不同心理发问题,在教材中按一定的主题来归类重组教材文本,比如以亲情主题类的教材文本来针对性的引导学生与父母的关系问题,以励志类的教材文本来针对性的引导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等等。我们以此来归类整理,从而形成针对性的具体问题的具体教材文本资源库,这样便于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资源的选取,提升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渗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经过近一年多的教学研究,我们主要的工作是进行有关课题的问卷调查和课例研究,目前我们的阶段成果主要是问卷调查报告和课题组成员的实践案例及教学反思:
一、问卷调查报告:
我们对本学校三个年级抽取了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对抽样问卷进行了整理分析,以期对当前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切实的了解和分析,现成了一份较为全面的调查报告。
(一)学习适应性问题:
学生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学习,而对于学习的适应程度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部分。而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学生面临的压力日益繁重,由此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习心理压力普遍增大。初中知识体系相对小学有层级的跳跃,加之中考高中升学率远低于高考大学升学率,学生学习的竞争越来越大。由此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进而导致失眠、疲惫、思维迟钝等问题。
2、考试焦虑频率有增无减。初中学生日常学习中面对的测试频率日益增加,单元测试,一月阶段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考试之后的分数排名,家长老师对于成绩的横竖比较,这些都让学生闻考而惧。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一些孩子因为焦虑而不能正常的审题应答导致成绩偏低,之后信心受挫,恶性循环。
3、厌学情绪有扩大的趋势。课业负担的持续繁重,学习竞争的日益激烈,个人期待和现实结果的巨大反差,师长对于学生成绩的无顶期待,这些让许多孩子在学习中获得不了真正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更谈不上幸福感。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4、学习品质整体相对薄弱。由于初中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对于学习的意义和人生发展规划没有明晰的认识,学习的自主性、规划性、持久性整体薄弱。
(二)人际关系类问题:
初中时代是人由幼稚单纯的童年世界逐步迈入复杂深邃的成人世界,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
1、师生关系问题。约有五分之一的被调查学生反馈和老师的关系并不融洽,或是并不是自己渴望的关系状态。除了传统的师道尊严是隔阂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不被老师认可也是重要因素。“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这种情况下,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同学关系问题。随着年龄增大,学生被同伴认同的心理需求日益提升,在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 ,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但由于独生子女、孩子心理的成人化趋势等因素,同学间的关系变得复杂,特别是女生的心理更难以捉摸。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父母关系问题。在受调查的学生中,有近一半的学生和父母的关系并不十分和睦。父母的不和、学习的矛盾、家教的缺失是构成孩子与父母关系不和的主要原因。不和父母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作业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其主要表现是许多孩子进入青春期外在表现趋于自我封锁,而内心活动日益丰富、复杂多变。许多孩子表露自己有了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亦或是同学却又缄默不语,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
2、异性交往的尺度。中学阶段是中学生成长,掌握知识的最关键的时期,又加上生理的成熟与心理的不成熟发展不同步,带来了异性交往的各种困惑,甚至是躁动。由于多媒体时代交友的多元和开放,娱乐媒体对学生心理成长的催熟,现在越来越多的初中生陷入“早到的爱”,甚至现在女生的主动意识更为突出和鲜明。
(四)自我认知的问题:
自我认知指对自己的心理过程与特征及其表现的认知。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往往有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评价恰当。从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初中生的自我认知整体呈现有高到底的发展趋势。刚刚入学,孩子们对初中学习生活充满向往,志向高远,但在多次令人失望的检测之后,抑或在各种平台的展示没有达到预期之后,消极、自卑等不良心理慢慢占据自我认知。
二、实践案例:
1、欧阳齐老师在2016年11月开设研究课《伟人细胞》,引导初中生对于成功的认识,懂得能够通过的正确的方式获取真正的有价值的人生。
2、李红老师在2017年4月开设研究课《我的老师》,引导学生认识老师对学生的爱,和如何化解和老师产生的误解和矛盾。
3、李红老师在2017年12月开设研究课《背影》,引导学生认识父母爱的无私和细致,从作者的经历和感悟中引导学生认识青春的叛逆心理和父母沟通应有的意识和路径。
4、欧阳齐老师在2018年5月开设研究课《敬业与乐业》,引导学生认识只有“敬业”才能取得学习的成功,只有“乐业”才能助推学习的快速提升。
三、教学反思:
1、欧阳齐老师研究课《伟人细胞》教学反思
2、李红老师研究课《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3、李红老师研究课《背影》教学反思
4、欧阳齐老师研究课《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
四、教学资源整合归类:
(一)促进学生学习适应性类文本资源:
七年级:《在阿加西斯教授的实验室》《论语十二章》《往事依依》《三颗枸杞豆》《为学》
八年级:《送东阳马生序》《敬业与乐业》《居里夫人》
(二)促进学生人际关系类文本资源:
七年级:《安恩和奶牛》《社戏》《卖白菜》《童年的朋友》
八年级:《父母的心》《背影》《我的母亲》《散步》
(三)促进学生自我认知类文本资源:
七年级:《伟人细胞》《我们家的男子汉》《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皇帝的新装》
八年级:《诫子书》《窗》《做人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