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键词界定及课题名称解读
初中语文教学:以初中学生为教学对象,开展主要包括语文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教学活动。由此,本课题主要研究的范围是初中语文教学范畴。
渗透:本义是指一种思想或势力逐渐向其它方面扩展,这里指融入拓展,但教学中的融入强调有机融入,是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前提下的合理拓展。另外,“渗透性学习”是近年来国际教育界倡导的新的教学模式,著名的美籍华裔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一再提倡“把渗透性学习与系统性学习结合起来”。
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由此,本课题着重开展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机的融入、拓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此来引领、促进初中阶段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或相关政策依据
1、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要为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生学习的愿望而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发现,加强合作,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这些做法都需要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是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
2、党和国家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颁发了一系列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要把教育的基点放在提高儿童和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心素质上来,这对中国教育来说,应该是深刻的改革。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教育部于1999年8月13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2002年8月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再次明确重申:坚持以育人为本,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的研究,不仅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新的教育策略。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影响下,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都较大,他们在面对高强度学习任务时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初中语文课程的特征除了工具性,还具有人文性,因此,除了教授本课程知识外,相对于其他课程,语文课程更便于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此,一些教师在这一相关课题上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是,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许多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必要性研究,对于如何在实际教学的操作层面进行系统性论述以及有效策略的总结显得笼统而不够精细。而这些正是本课题要积极深入研究、总结提炼的重点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初中语文教师无意识的自主行为,对于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基本能够达成共识。但是,对于一线教师而言,仅仅知道“为什么”显然是不够,更为重要的是要懂得“怎么做”,只有掌握有效的、系统的、科学的教学策略措施,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价值,学生才能真正得以健康成长。因此,本课题着重在教学实践层面进行研究和实验,探索提炼系统、科学、有效的教学实践策略和方法,从解决困扰许多教师不知道“怎样做”的问题。